環球動態:基石藥業停產自救背后:賬上只剩下11億 資本寒冬下biotech們“斷腕”不斷
【資料圖】
“暫時的停工停產并不意味著公司產業化基地的關閉。”11月14日,基石藥業相關負責人回復《華夏時報》記者。10天前,基石藥業蘇州產業化基地停工、停產。
基石藥業給出停工停產的理由是,目前并無大批量生產的明確計劃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考量。記者注意到,2022年上半年,基石藥業賬上只剩下11億元。研發支出驟減,但銷售支出不斷增加,虧損連年擴大。
而基石藥業并不是唯一一個“斷腕”自救的公司。今年以來,處于資本寒冬下的biotech公司,普遍遇到資金緊張的情況,或選擇收縮管線,或與大型藥企合作,或賣掉工廠。
停工停產
風雨欲來,已有征兆。
今年7月,坊間便有消息稱,基石藥業正在考慮出售股權或尋求收購等戰略選擇。彼時,基石藥業回復媒體稱,關于近期外媒相關報道內容,公司不予置評,待有需要披露的信息時公司將及時公布,目前公司業務運作正常。
出售股權不辨真偽,但暫停蘇州產業化基地的想法,似乎基石藥業醞釀已久。
上述基石藥業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我方自2022年6月起積極開展了調研和討論。”
2019年8月,基石藥業全球研發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項目在蘇州簽約,項目總體投資10億元,項目規劃總計容面積近10萬平方米,建成后將同時具備生物藥和化學藥的研發、中試及商業化生產的一體化研發生產能力,設計產能可達2.6萬升大分子生物藥和10億片小分子化學藥片劑和膠囊。
2022年半年報披露,基石藥業已完成了具備先進水平的生產基地的建設并于2021年年底如期開始試運行。公司正在進行多款進口產品的技術轉移,以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長期盈利能力。
讓外界始料不及的是,僅過去3個月,基石藥業蘇州產業化基地便停工停產了。
“考慮到目前并無大批量生產的明確計劃,并且公司處于商業化階段的產品的供應保持穩定,地產化工作也在同步按計劃與CDMO合作中,為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經公司董事會考慮并慎重決定,蘇州產業化基地于2022年11月4日暫時停工停產。”上述基石藥業負責人稱。
該負責人同時也表示,公司將保留核心工作人員,繼續積極接洽產業合作機會,為將來再次啟航做準備。同時,基石藥業蘇州公司其他業務不受本次調整影響,轉化醫學中心和研發業務仍在有條不紊地運作。
資金匱乏
基石藥業成立于2015年底,2019年初借助港股18A政策上市,是一家主營腫瘤免疫治療及精準治療藥物的公司。公司2021年業績報顯示,其已經邁入了商業化階段,累計獲得4款創新藥的7項新藥上市申請的批準。
但這一切并沒有在股市上兌現。按11月14日收盤價3.730港元/股計算,基石藥業較發行價12港元/股,已跌去68.92%,市值僅剩44.52億。
從往年業績看,基石藥業一直處于連年虧損的態勢。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2018年-2021年,公司年內虧損分別為17.93億元、23.08億元、12.21億元、19.2億元,短短四年合計虧損金額高達72.42億元。
虧損之下,基石藥業研發支出驟減,但銷售支出不斷增加。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扣除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開開支后,公司研發開支為人民幣2.18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448億元減少人民幣2.259億元,主要由于已獲批產品費用支出降低。
另一方面,2022年上半年,扣除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開開支后,公司行政以及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為人民幣2.24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143億增加了人民幣1013萬元,主要歸因于銷售團隊擴大覆蓋范圍。
一個嚴峻的事實是,2022年上半年,基石藥業賬上只剩下11億元。資金匱乏或許是基石藥業頻繁自救的原因。
事實上,基石藥業并不是唯一一個“斷腕”自救的公司。
今年以來,處于資本寒冬下的biotech公司,多數都像基石藥業一樣,或選擇收縮管線,或與大型藥企合作,或賣掉工廠。
8月16日,云頂新耀宣布向吉利德科學的全資子公司Immunomedics轉讓開發和商業化拓達維(英文商品名Trodelvy,戈沙妥珠單抗)的獨家權利。這距離拓達維國內獲批上市還不足百天。此次退回ADC藥物權益,云頂新耀最多可賺3.3億美元。這筆交易將延續云頂新耀的現金流至少到2026年,并產生了相較此前云頂新耀支付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的3.6倍的溢價。
9月19日,藥明生物宣布與科望醫藥達成多項戰略合作。根據協議,藥明生物將吸納科望醫藥蘇州工藝開發和中試生產設施,建成大分子開發和GMP生產服務基地。2019年年底,科望貸款1.5億元用于蘇州GMP生產基地的建設,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家主做抗體類大分子藥物的biotech企業,科望醫藥至今還沒有一個自研產品上市。
10月,和鉑醫藥連續發布公告,宣布將其處于臨床后期的巴托利單抗(FcRn單抗)授權給石藥集團子公司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交易總額高達10億元;同時,結束其于中國的特那西普(HBM9036)三期臨床試驗,不再入組新受試者。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于生物高科技企業而言,目前的資本寒冬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為了熬過嚴冬,高科技醫藥行業企業必須抱團取暖。而應對當前困境的核心對策就是強化原始創新,靠新產品新市場來爭取時間,渡過難關。等到資本市場回暖,給予生物醫藥賽道更多支持,高科技企業才能真正走出生存困境,有機會實現自我突破。”陳佳稱。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