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文化觀察:國際一流博物館如何建成?

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當代全球文化圖景中,這些閃耀于世界文化版圖上的國際一流博物館早已成為各自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象征性符號。

如何建設國際一流博物館?

5月29日,第五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博物館聯盟(以下簡稱“‘三三角’博物館聯盟”)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行。會上,“格局”“敘事”“體驗”“運營”“聯結”等成為國際一流博物館建設的關鍵詞。

2025年4月,游客在浙江省博物館觀展。 林波 攝

一座國際一流的博物館,首先格局要廣。它不僅是本土文化瑰寶的守護者,更是世界多元文明的展示平臺與對話空間,致力于描繪人類創造力的完整圖景。

長期以來,上海博物館將文物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的文化供給,以展覽展示合作為主要抓手,既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積極推動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

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表示,上海博物館積極參與并策劃國際學術與人員交流活動,拓寬館藏文物征集捐贈的國際渠道,努力為文化“引進來”和“走出去”搭建廣闊、高效、可持續性的平臺,培養一批專業素養與國際視野兼具的文博人才。

2023年12月,游客在南京博物館觀展。 林波 攝

其次,敘事要新。告別枯燥的線性年表與冰冷標簽,國際一流的博物館是故事的頂尖講述者,通過開創性的主題策展、精妙的空間布局、多元媒介的融合運用,賦予文物鮮活生命力,激發觀眾情感共鳴與深度思考。

以近期獲得文博界“奧斯卡獎”的“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為例,該展覽以時間為軸,展現了中國水下考古與世界水下考古發展的對話。

“向世界講述中國水下遺產保護故事,彰顯文明互鑒的全球視野。”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館長馮毅如是說。

2024年10月,游客在臨安吳越文化博物館觀展。 林波 攝

再者,體驗要深。觀眾是博物館存在的終極理由。從便捷友好的導覽系統、舒適包容的公共空間,到引人入勝的教育活動、豐富的數字交互體驗,一流的博物館始終將觀眾需求置于核心,讓每一次參觀都成為難忘的文化探索之旅。

“未來,公眾不僅可以參觀展覽,更有機會參與庫房管理、學術研究等更深層次的工作。”浙江省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紀云飛表示,建設國際一流博物館要明白全民共享的重要性,“公眾不只是觀眾,更是參與者、守護者”。

當然,運營更要活。強大的內生動力是可持續發展的根基。這需要建立多元的資金保障渠道,培育充滿活力的專業人才梯隊,構建高效透明的管理體系,確保博物館在學術研究、藏品管理、公共服務等各方面保持卓越。

最后,聯結要密。博物館不是孤島,它需要與教育機構深度合作,成為終身學習的課堂;與創意產業互動,激發新的靈感;與旅游經濟協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更需積極融入本地社區生活,成為居民認同的精神家園。

在這方面,多地早有實踐。例如,2018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重要文博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三三角”博物館聯盟,探索更適應新時代要求、更符合新發展理念和更具創新活力的行業發展新方向,實現“1+1+1>N”的效果。

而今,中國博物館事業正蓬勃發展,但前路依然漫長。如何在堅守文化主體性的同時,構建真正具有全球視野的收藏與研究體系?如何突破傳統敘事框架,創造出更具時代感與感染力的展覽語言?如何進一步優化運營機制,激發社會力量更廣泛參與?這些都是中國博物館邁向更高峰必須深思的課題。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