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中國公益行動|數字賦能,讓古歷法“活”在當下
5月19日,“互聯(lián)中國公益行動”行進式學習團踏入楚雄州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恰逢一場熱情洋溢的慶典在此上演。彝族姑娘銀飾叮當作響,漢族游客手挽手旋轉,在篝火晚會的熾烈之間,這個崇拜太陽、用火把丈量時光的古老民族,正通過世界唯一的十月太陽歷體系,向世界講述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壯闊史詩。
篝火晚會,眾人載歌載舞。劉越 攝
文明傳承
以“虎”為首的十個生肖
1998年肇建,2016年蝶變,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以中華歷法文化為地標,以彝族的歷法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園,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宛若彝族先民留給后世的“天文羅盤”。
太陽廣場的火塘依然熾熱,5220平方米的觀象臺以三層圓壇演繹“天、人、地”的哲學對話,7275個動物浮雕、1865個人物浮雕似在石壁上漸次蘇醒。登上觀象臺頂端,十根紅沙石圖騰神柱直指蒼穹。中央3.5米高的“祖先神柱”頂端,“三女托太陽”雕塑正對北斗星方位,成為時空觀測的基準點。
楚雄州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夜景。劉越 攝
有趣的是,在園區(qū)的各個角落,都躍動著“虎”的身影。入口處的“虎推地球”銅雕,肌肉虬結,盡顯力量之美;祭壇上的“四方八虎”圖騰與圓形廣場相互呼應,暗合“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歷法文化展示館內的“虎宇宙觀與虎圖騰”展區(qū),更是將彝族的精神密碼一一揭開。
彝族以“羅羅”自稱,男人稱“羅羅頗”(公虎),盡顯陽剛勇猛;女人稱“羅羅摩”(母虎),展現(xiàn)堅韌力量。在楚雄雙柏的哀牢山,“哀牢”二字是彝語音譯,意為虎豹出沒之地。當地被譽為彝族文化“活化石”的老虎笙,以獨特的舞蹈形式,將“中國虎鄉(xiāng)”歷經千年流傳的古儺儀鮮活地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
館內,一組以“虎”為首的生肖雕塑也十分吸睛。太陽歷文旅集團講解員蔣蓉介紹,十月歷每月都有對應神獸守護,以虎年虎月虎日開始計日,分別是一月黑虎,二月水獺,三月鱷魚,四月蟒蛇,五月穿山甲,六月麂子,七月巖羊,八月猿猴,九月黑豹,十月四腳蛇。
歷法文化展示館中的“十大生肖”。劉越 攝
“彝族十月太陽歷把一年分為十個月,這便是十個生肖的由來,與我們常見的十二生肖有所不同。”關于歷法的起源,蔣蓉的講述充滿了神秘色彩。彝族先民以北斗為“天鐘”,斗柄每轉36°即換一季,將太陽回歸年精確劃分為五季十個月,每月恒定36天,余下5天設為“過年日”,閏年加1天。這種“冬夏相銜”的置閏智慧,比瑪雅歷法更早實現(xiàn)太陽歷與物候歷的統(tǒng)一。
“據考證,楚雄彝族十月太陽歷可追溯至伏羲時代,傳說有上萬年的歷史。這部歷法中的許多謎題到現(xiàn)在還沒有真正解開,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學者之功
十月歷中的宇宙觀
談到這部神秘的古歷法,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學者。
在園內矗立的18尊歷法名人雕塑中,有一位是彝族十月太陽歷的發(fā)掘者和太陽歷文化園的締造者——劉堯漢。
作為新中國第一位彝族教授,劉堯漢退休后毅然支邊回到家鄉(xiāng)楚雄州,創(chuàng)辦了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他在中華文明史探源、中華歷法文化研究和創(chuàng)建“中華彝族文化學派”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海內外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歷法文化展示館中,講解員正在講解。劉越 攝
無巧不成書。此次來到云南調研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與劉堯漢頗有淵源。張頤武的父親張公瑾是新中國第一代的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研究學者、西南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學專家。“我父親當年和劉堯漢先生非常熟悉。70年代后期,他們都在發(fā)掘少數民族歷法。”
20世紀80年代初,劉堯漢與同仁在前人調查的基礎上,深入滇、川、黔彝區(qū),對彝族十月太陽歷展開了實地調查,歷經數年,不辭辛勞,終于證實了其客觀存在。
“中國傳統(tǒng)歷法多以月球旋轉為基準,而彝族十月太陽歷卻以太陽運行規(guī)律為核心,這一發(fā)現(xiàn)具有極高的價值。這與瑪雅人的歷法有相近之處,展現(xiàn)了彝族先民對大自然節(jié)律的深刻理解與獨特認知。”
歷法文化展示館,游客正在參觀。劉越 攝
在張頤武看來,彝族的醫(yī)藥文化、建筑方位布局、服飾紋樣設計等諸多方面,都深受太陽歷影響,“這種與自然深度契合的智慧,構成了彝族文化的根基,也是中華文明多元性的有力證明。”
同時,對于楚雄州將彝族十月太陽歷作為文化地標進行展示的舉措,張頤武給予高度評價:“這不僅是對彝族文化和歷史的深入呈現(xiàn),也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同時,它對文旅事業(yè)的促進作用顯著,古老的文化認知極具吸引力,成為彝族文化建構的關鍵元素。”
數字賦能
古歷新生綻時代芳華
如今,具有神秘色彩的“太陽歷”在歷法文化展示館中,借助數字文化建設的東風,煥發(fā)出了新的時代活力。
環(huán)狀展館運用數字技術,將《梅葛》《查姆》兩部創(chuàng)世史詩幻化為沉浸式劇場;游客穿行于流光溢彩的“時空隧道”,彝族古文字如星辰閃爍;在弧幕影院,宇宙歷法的奧秘在穹頂綻放;數字羅盤實時解析太陽歷推算原理,讓深奧的天文知識變得觸手可及。
歷法文化展示館內的沉浸式動畫。劉越 攝
“數字技術不是簡單的展示,它讓文化基因獲得新的表達載體。”張頤武指出,十月太陽歷的發(fā)掘不僅豐富了中國歷法史,更證明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質。如今,通過VR重現(xiàn)古儺儀等創(chuàng)新方式讓“養(yǎng)在深閨”的彝族文化走向大眾,是文旅融合的典范。
“利用AR、V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對文化傳播意義重大。”他解釋道,以往人們了解文化多通過文字和展品,存在一定隔閡,而如今的沉浸式體驗能讓人們身臨其境,直接感受文化魅力,“這種體驗帶來的價值是無法替代的,能夠讓歷史文化真正‘活’起來。”
張頤武進一步指出,當前數字技術在文旅、圖書館、博物館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復原歷史文化場景,創(chuàng)造實景實感的體驗,是未來文旅發(fā)展的大趨勢。中國在這方面表現(xiàn)出色,走在世界前列。楚雄憑借豐厚的彝族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沉浸式體驗,為游客帶來新奇感受,極大地提升了自身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歷法文化展示館內,數字化產品引游客拍照打卡。劉越 攝
先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上下求索,為后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后人以創(chuàng)新為帆,以科技為槳,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奮勇向前,讓古老的歷法文化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這場跨越萬年的文明對話提醒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長河中,每一次文化相遇都在續(xù)寫著新的傳奇。正如北斗永遠指向北極,一個民族對自然規(guī)律的敬畏與探索,終將照亮人類文明的前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