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專利走上“貨架”一舉兩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專利走上“貨架”一舉兩得
據媒體報道,日前,我區試點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首批發布7件專利開放許可項目。此次試點,為專利供給和市場需求緊密攜手提供了有效渠道,可謂是一舉兩得。
專利開放許可,是指專利權利人在獲得專利權后自愿向國家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開放許可聲明,并明確許可使用費支付方式和標準、許可范圍和時間,是一種促進專利轉化的有效方式,這就相當于讓專利從紙面走上了“貨架”,供需雙方可在相關平臺直接、自由交易。相較于傳統“一對一”的許可,此方式讓交易成本更低,專利發揮的價值空間更廣。
一邊是專利“待字閨中”,一邊是企業苦尋適用技術。一直以來,專利供需對接渠道不暢普遍存在,這是導致專利轉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為緩解這一矛盾,去年,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印發《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福建等省區市部署開展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工作。實施一年來,效果明顯,讓更多接地氣的科研成果煥發了新生,推動企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實踐證明,專利開放許可是一條快速盤活專利資源、服務企業發展的有效路徑。這一工作在新疆試點,也必將有效破解知識產權供需兩難境地。
有效破解專利成果“轉化難”。專利成果“轉化難”,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可靠、易操作的技術交易平臺是其中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這讓不少專利成果找不到轉化門路。專利開放許可能夠實現權利人簡便快捷的“一對多”許可,更有利于促進供需對接、提升談判效率。據報道,試點中有關部門還將引導相關領域企業進行精準匹配對接,并向潛在被許可主體定向推送開放許可專利技術。隨著試點工作的不斷推進,相信更多“沉睡”的專利將被“喚醒”。
有效破解企業技術“獲取難”。眾所周知,中小企業研發力量相對不足,技術攻關難度較大。專利走上“貨架”后,他們就可以將一些成果“拿來”,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不僅是中小企業,據報道,福建省開展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工作后,三棵樹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也從中獲了利,通過“拿來”大大縮短了一些技術的研發周期。去年,我區專利授權總量超過2萬件,累計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400多件,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專利走上“貨架”,必將為我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
產業化是專利的生命力所在。推動試點各項工作落實落細,知識產權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必將更加凸顯。(岳燕云)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