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丨不能讓“救一個搭上好幾個”的悲劇頻頻上演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不能讓“救一個搭上好幾個”的悲劇頻頻上演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吳迪
(資料圖片)
有關企業要認真反思,及時補上生產中的安全漏洞,特別要提高安全生產意識,確保安全規程的每一項要求都不折不扣地落實。同時,要補上安全培訓和監督課,給作業人員臨危不亂、科學救援的底氣和能力。
5月29日,《中國應急管理報》微信公眾號發布了“7起事故27人死亡”的有限空間盲目施救導致傷亡擴大的典型案例。文章指出,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發生在有限空間的7起較大事故都存在盲目施救現象,最終導致27人死亡。這些案例中,作業人員被困有限空間后,有的救援人員盲目進入施救,有的是未采取防護措施而施救,有的是施救措施不當,導致傷亡進一步擴大。
“救一個搭上好幾個”的悲劇令人痛心,同時也讓“有限空間”概念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有限空間通常指相對封閉或部分封閉、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如下水道、化糞池等地下空間,垃圾站、倉庫、冷庫等地上空間,以及工業領域中的鍋爐、煙道、反應塔、壓力容器等設備。作業人員若不按規定作業或施救,容易遭受中毒、窒息、燃爆等危害。
其實,一方面,作業人員如果按照正常的規程標準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大概率不會被困;另一方面,施救人員如果按照既有要求,采取充分的防護措施進行救援,傷害擴大的悲劇通常也不會出現。而現實中,有限空間作業出現危險,有的救援員工不采取任何措施就貿然施救;有的草草走一遍流程,尚未達到標準就擅自進入;有的采取的救援方式不當,延誤了救援,加劇了傷害后果。
救援不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個人層面,比劃幾下、流于形式的操作“習慣成自然”,甚至對安全風險存在麻痹大意、僥幸心理,“沒有聞到或看到危險”“捏住鼻子、屏住呼吸就行”等心態,都給事故發生埋下重大隱患。在企業層面,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和操作規程未能得到有效執行;將有限空間作業發包給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單位,以包代管、一包了之;未按規定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和應急裝備等。此外,監管方面近年來對有限空間作業加大了執法檢查和整治力度,但一些地方監管的針對性、精準性、及時性、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甚至《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與監督暫行規定》中對有限空間作業“應當建立的安全生產制度和規程、應當制定的預案、應當配置的器材”等要求成了一紙空文,一些企業和作業人員“習慣性違章”“裸奔式救援”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改觀。
必須看到,相關特殊領域的生產作業是有門檻的,救援也絕非“零基礎”。除了有限空間,諸如高空作業、低溫環境作業、帶電作業等,發生人員傷亡等安全事故時,組織救援必須落實有關規程標準,救援人員不能因為事態緊急而忽視不同環境的特殊性貿然施救。我們應從現實案例中提高認知、凝聚共識——提升救援的效率和專業性,減少不當救援造成傷害擴大的后果。
為此,有關企業要認真反思,及時補上生產中的安全漏洞,特別要提高安全生產意識,確保安全規程的每一項要求都不折不扣地落實。同時,要補上安全培訓和監督課,給作業人員臨危不亂、科學救援的底氣和能力。公眾也要吸取典型案例中的教訓,切勿低估事故風險,減少盲目行動的代價。
有限空間或許與普通民眾存在一定的認知距離,且事故相對偶發、傷亡面不大,因而關注度不高。然而,其涉及化工、建筑、電力、制造業、食品業、燃氣及污水處理等市政工程、特種設備等多個行業領域,與我們每一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年來,北京等不少地方加大了安全生產公益廣告的投入,在地鐵車廂電子屏幕長年播放關于有限空間安全作業的卡通短片等,讓抽象的理念變得可觸可感、漸漸深入人心。期待更多地方行動起來,將相對小眾的安全生產概念和行為準則納入公眾視野,共同筑起安全意識基石。
現實不是卡通片,沒有無所不能的英雄在危急時刻“從天而降”。希望一起起帶血的教訓能夠引起各方足夠重視,把“規矩就是鎧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讓“裸奔式救援”的悲劇頻頻上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