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當前熱訊:維護好超齡農民工的就業權益


(資料圖片)

原標題:維護好超齡農民工的就業權益

和人口老齡化的總體趨勢類似,中國的農民工也在老齡化,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不斷提高。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從年齡上看,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7.3%,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未來十年間將有近8000萬農民工面臨“超齡”問題。

2022年,部分地方出臺“超齡農民工”清退政策引起熱議,盡管其初衷是保護超齡農民工生命安全,然而卻造成第一代農民工的一些就業困境。在中國,農民工“活到老、干到老”,不斷延長勞動年齡,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很多超齡農民工活躍在建筑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他們是基建強國的一大基礎。國家對此很重視,很快就糾偏了“一刀切”的做法。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維護好超齡農民工就業權益。不得以年齡為由進行“一刀切”的清退,就是其中之意。

一些外媒把“超齡農民工”視為“老齡化中國的終極挑戰”,這種觀點是荒謬的。在西方,人口老齡化之所以成為一種問題,是源于“福利陷阱”,即勞動者享受的福利超出國家財政的承受水平。我國則不存在這種問題。農民工從事非農就業,他們的身份認同依然是“農民”,大多參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障。在很多省份,政府規定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最低年繳費僅為400元。

國家一直鼓勵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建立了相應的順暢機制。但農民工參保比例還不太高。截至2020年6月底,數據顯示,全國有6375萬農民工參加職工養老保險,占當年農民工總量的約22.3%。其中東部沿海地區本地農民工參保比例高,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工參保比例低。這源于農民工經濟收入不高、就業不穩定,更希望獲得現金收入應對當下增長的支出。

不斷變老的農民工終究要退出勞動力市場,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也構成社會正常的新陳代謝,就業難并不是問題。年輕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和年老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完全是不同性質的。農民工退出勞動力市場是漸進的,到了60歲,體力好的農民工可以繼續留在建筑業等行業,賺更多錢是他們的就業目標;到了65歲,體力下降,他們就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簡單的服務業工作,如保安、保潔、綠化等。到了70歲,農民工完全退出勞動力市場,回農村從事農業,這時也到了落葉歸根、回鄉養老的階段。年齡再大一些,他們便不再從事農業,依靠儲蓄收入、農村養老金生活,還可以接受子女的贍養。

還有人認為,戶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農民工進城。這也是完全錯誤的,當前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對于農民工而言是一種保護的制度安排。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中國城鎮目前是十分開放的,但農民工大多選擇不要城鎮戶籍身份,反而非常珍視農村戶籍身份,更愿意選擇“常住人口城鎮化”的模式。相對于城鎮戶籍,農村戶籍身份為農民工提供了承包地、宅基地等福利,提供了高風險社會中的安全感。

對于未來越來越多的超齡農民工,目前還可從兩個角度給予幫助。一是在保障他們在城鎮的勞動就業權益的前提下,在工傷保險、安全培訓、技能提升、欠薪治理等方面給予更多更人性化的支持。這有利于在勞動風險防范與勞動權益保障之間保持平衡。二是在他們要退出勞動力市場、回到村莊之后,為他們在村莊的農業生產、養老生活提供更細致周到的服務,使他們安心在村莊養老。

(夏柱智,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