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天天速讀:有一種溫暖叫鄰里互助


【資料圖】

原標題:有一種溫暖叫鄰里互助

就在這幾天,北京很多小區的業主微信群里都出現了鄰里之間互相幫助的場景,有的業主是看到鄰居求藥信息后,慷慨地向鄰居提供藥品、抗原檢測試劑;也有的是考慮到一些鄰居的不便,主動為有需求的鄰居提供幫助;有的平時關系就還可以,有的則壓根沒打過照面;有的是整盒整盒地送,有的是分出其中的一板或者半板。

求的有求必應,幫的不求回報,在病毒正快速傳播、越來越多人陽了的當下,鄰居之間的互幫互助再次證明了“遠親不如近鄰”的老話,也再次證明中國傳統的熟人社會的基因并沒有隨著現代化的推進而消失。即便平時因為忙碌疏于交流甚至鄰里并不相識,能像老街坊那樣坐在一起談天說地聊家常,但在鄰居遇到困難的時候,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傳統就會被激發。此刻,我們都是老街坊。

這一波的傳染速度比專家預期的快了一些,一些家庭還沒能夠買到應急藥品,就全家陸續陽性。青壯年面對發燒、咳嗽等還能挺一下,可一旦老人孩子出現癥狀,又無法判斷輕重,就坐不住了。

在面對共同的敵人時,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比往日更好更暖。雖然相關部門下大力氣保障藥品供應、確保市場穩定,但鄰里之間的接濟無疑更為便捷,急需的鄰里就不必在寒風里去藥店排隊,也降低了出門感染的風險。關注身邊還沒有藥的鄰居,就是關注我們身處其中的城市?!罢梦壹矣小崩?,是北京市民的大氣,“都是鄰居不要錢”里,有北京市民的局氣。一如之前面對多輪疫情時,識大體顧大局而又充滿愛心樂于奉獻的市民,始終是我們抗擊疫情的最大底氣。

點對點的鄰里互助,不僅能夠迅速緩解鄰居的病情,也能緩解他們的焦慮,更能緩解整個城市藥品的保供壓力。事實上,很多人在從陽過到陽康的過程中,吃不了多少藥。那些囤了不少藥的家庭,在留足家用以備不時之需后,不妨奉獻一些給左鄰右舍,攜手前行,共同早日度過這一段。中國向來有擇鄰而居的傳統,因為鄰里不只是一個空間上的描述,還有一層情感和利益上的關系。有這樣一群團結互助的好鄰居,疫情一定會早日過去。(賈亮)

標簽: 鄰里之間 北京市民 充滿愛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