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看點!“民工兄弟剪發10元”道出大城小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民工兄弟剪發10元”道出大城小愛
近日,浙江麗水一家理發店推出了免費給農民工理發的服務,卻發現來的人越來越少。經詢問后才得知,原來,農民工們覺得理發店有點高端,免費理的次數多了不好意思。得知原因,理發店老板很快就在理發店門口新立了一個牌子:本店推出民工兄弟剪發10元。牌子一推出,立馬就受到了廣大農民工的喜愛。這場雙向奔赴的暖心故事引起了社會廣泛好評。(10月24日 中國新聞網)
理發店為民工兄弟免費理發,是對城市建設者辛勤勞作的回饋;民工兄弟主動提出給一點錢,是對理發店老板無私付出的體諒。雙向的相互理解,點亮城市微光。得知原因后,理發店在門口推出“民工兄弟剪發10元”的告示,既表達了對城市建設者的尊敬,又拉近了與城市建設者的心理距離,減輕了他們的心理負擔。“這樣的老板必須發財”“支持這種老板好人一生平安”,熱評的一句句祝福,則是被溫暖過的群體發出的由衷贊美。
理發店為農民工免費提供理發服務,釋放出的是尊重城市建設者的信號,也是個體主動打破城鄉二元對立的一小步。據《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比上年增加691萬人,增長2.4%。作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農民工在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著堅實的基礎作用。如此大的基數面前,農民工被輕視、被敵視、被驅逐往往成為新聞的主要內容,灰塵、安全帽、膠鞋是他們呈現在媒介中的衣著符號,“邋里邋遢”則是農民工的形象代言詞。裝修整潔的理發店與滿身灰塵的農民工看似極其不協調,但理發店的尊重與善良,農民工的理解與體諒,讓“雙向奔赴”在愛意涌動的世界里熠熠生輝。
一聲“民工兄弟”,體現的是對城市建設者的平視,是對外來務工人員的人文關懷,也能提高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在日常交流中,“打工的”成為農民工的代名詞,不同于網絡熱詞中“打工人”的自我調侃,”打工的“更多包含了為生存謀碗飯的無奈,暗含貶低與諷刺意味。理發店的告示里,將外來務工人員稱為”民工兄弟“,體現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尊重“的需要,體現的是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敬重。小小稱呼的改變,不止溫暖了農民工的心窩,更是將善意擴散到了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
作為城市建設的一份子,農民工的存在卻被邊緣化了。“怕弄臟公交車座椅選擇坐在地上”“怕影響店家生意坐在門口吃飯”,這類新聞頻頻出現,融不進城市生活的農民工卻在用自己的體力和精力建設著城市,總會令人心頭一顫。理發店免費給農民工理發,是在用自己的力量提升他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平凡的世界里,陌生人傳遞的善意往往最令人感動。從理發免費到收費10元,既能消除農民工免費理發的羞愧感,又能讓農民工安心享受到更好的理發服務,讓他們也意識到自己也是”城市的主人“,從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不必有疏離感。(趙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