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日報丨預制菜行業發展需要標準鋪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預制菜行業發展需要標準鋪路
近一段時間,預制菜是個熱門話題。其“熱”從下面兩件事可以看出:財聯社創投通數據顯示,9月國內消費領域共發生68起融資事件,受人關注的主要融資領域之一是預制菜;格力電器日前正式宣布發起籌建廣東省預制菜裝備產業發展聯合會,成員單位包括廣東省農科院、廣東恒興集團、國聯水產、溫氏集團、錢大媽、京東物流等。
預制菜被資本看好,家電企業“跨界”布局,都說明這一行業正在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風口。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到3459億元,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突破一萬億元。企查查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預制菜相關企業達到6.67萬家,近10年預制菜相關企業注冊數量呈上升趨勢,并且這一趨勢將繼續保持。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預制菜市場滲透率僅為15%,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預制菜市場滲透率已高達60%,這意味著我國預制菜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是一片藍海,誰能夠及時站在風口,誰就能搶得先機,贏得未來。
任何新興行業在發展之初都會伴生諸多問題,預制菜行業也不例外,目前也面臨著一些“成長的煩惱”。比如,預制菜生產企業魚龍混雜、生產條件參差不齊等。從消費者投訴比較集中的口感較差、配送緩慢、標注不清等問題看,當下預制菜行業的最大問題是缺乏統一標準。
由于預制菜范圍較廣,現有的標準未能全部覆蓋,而且,現有的標準還存在交叉部分,預制菜供應企業在進行生產時往往會出現無法完全適配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在標準缺失的前提下,以資本為主導的預制菜企業更看重短期利潤,在食材選用、添加劑選擇、工藝流程等方面趨向于低標準,這不利于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同時,預制菜標準缺失導致一些安全標準不高、品質定義和宣傳不清晰的產品進入市場,誤導了消費者,讓他們對預制菜產生負面印象。業內人士提醒,如果行業的門檻標準沒有建立起來,行業會陷入“低品質—低價值—低價格—更低品質”的惡性循環。
預制菜行業要實現長遠健康發展,必須重視加強標準化工作,用標準鋪路。制定預制菜標準要統籌好政府監管和企業生產兩個維度,前者的著眼點是維護公共食品安全,要通過嚴格標準加強監管;后者的著眼點是提高產品質量,通過標準制定進一步規范生產經營和供應鏈管理,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從標準制定的實務操作看,既要注重包括產品認證、產品質量監測、產品安全衛生、質量溯源等管理標準在內的GMP(良好操作規范)標準設計,又要立足預制菜產業鏈,兼顧從原料供應到生產加工再到倉儲流通、從生產硬件建設到信息化管理、從全流程溯源到隨機監測檢測等多個方面。同時,標準制定工作應在政府主管部門、權威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多方協同下充分醞釀、科學制定,為預制菜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行業自律環境。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行業組織已經意識到標準的重要性,加快推進預制菜行業標準制定工作。比如,7月,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制定了《調理蔬菜術語和分類要求》《廣東調理蔬菜包裝和標簽通用要求》等5項調理蔬菜地方標準;10月14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官網公布多個預制菜團體標準立項計劃征求意見的通知,包括《預制菜-發酵酸肉制品》《預制菜-蒙古餡餅》《預制菜-發酵酸魚制品》等。可以相信,隨著更多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出臺,我國預制菜行業準入門檻將不斷提高,低端同質產品將加速出清,消費者消費體驗將逐步優化,整個行業有望進入梯度升級新階段。(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