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世界觀焦點:年輕人為什么越來越喜歡“丑東西”?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年輕人為什么越來越喜歡“丑東西”?

如今,“丑東西”已經在年輕人中成為一種時尚的潮流。前陣子,“年輕人有多愛買丑東西”沖上了微博熱搜,孤寡悲傷青蛙、綠頭魚頭套、霸王龍充氣衣……年輕人一邊吐槽著“丑哭”“辣眼睛”,一邊又狂熱地把它們加入購物車,淘寶“馬踏飛燕”月銷量高達一萬多件,抖音“綠頭魚”視頻播放量達三億左右等等。

那么,這些“奇丑無比”的東西究竟有什么好的,讓無數年輕人為之著迷?

有網友評論說,“這些丑萌丑萌的東西太可愛了,越看越喜歡”;還有網友表示,“有的時候,丑得太獨特了,其實挺有意思的”。對此我的理解是,在他們眼里這種丑變成了可愛,看到“丑東西”會使他們快樂,越丑越上頭。那么,這是審美畸形嗎?

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這一方面正體現了如今審美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也越來越開放和包容,我們不再討厭或者憎惡生活中一些丑的東西,不再對不好看避之不及,反而覺得它們丑得可愛,讓人喜歡。更何況,美和丑是相對的,沒有具體的評判標準,這和我們的所處的環境、文化傳統和個人閱歷等息息相關。我們看重這些一般看來會比較丑的東西,不是因為它們丑得真實,比如沒有人會覺得臟亂的垃圾可愛,而是因為它們丑得奇特,看重的是它的某種特性,比如搞怪搞笑,能在一瞬間擊中你的笑點,減輕快節奏高強度工作和生活的壓力,達到治愈的功能。

另一方面,人喜歡一樣東西,還有可能是情感牽絆,比如“臟臟包”能讓人回憶起臟兮兮但純真純粹的童年。這些“丑東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們在現實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我們愿意接納這些不完美,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而被分享的“丑東西”,也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它能拉近彼此的親近關系,體現兩人的親密和友誼,成為朋友間美好記憶的象征。

但也要警惕審“丑”發展為審美畸形。先前有喪文化,現在“丑東西”也成為一種潮流,很難說未來不會發展成“丑文化”。這些“丑東西”爆火,不乏現在很多年輕人追求奇特、與眾不同的原因。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一味只追求“丑”,只追求“丑”的流量密碼,容易喪失正常的審美能力,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價值觀偏差,把假惡丑當成真善美。因此還是要做好引導工作,防止審美畸形。

“丑”不是一個簡單的定義,而在于它具體傳遞了什么。審“丑”的內涵在于解壓治愈,在于個性包容,在于接納不完美,希望這些“反叛”文化能治愈現實生活的“反叛”。(祝新妍)

標簽: 挺有意思的 視頻播放 現實生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