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遞!150畝基地只是勞動教育的一種打開方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150畝基地只是勞動教育的一種打開方式
今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今秋開學起,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近日,云南省宣威市西寧街道靖外明德小學連續15年“自給自足式”的勞動教育受到關注。在接受課堂教學之余,學生還參與采收玉米、土豆、辣椒以及野炊等活動,并體驗花鹿、鴕鳥、鴯鹋、豪豬、珍珠雞等動物的養殖。立足學校建設的150畝勞動教育基地,該校自給自足,上千名師生已實現三餐免費。
羨慕歸羨慕,這種勞動課程離不開學校的特殊條件。據報道,靖外明德小學在2008年建校,是由當地5所農村小學撤并后成立。依托12畝校園綠化帶和150畝的勞動教育基地,各年級各班每周2節勞動課。但對多數學校而言,即便是位于農村地區,也未必擁有如此大面積的土地供開展勞動教育。處于城市的中小學更是沒有條件,如果執意要將勞動課搬到田間,不僅勞神費力、大費周折,效果也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程度。
一想到勞動課,很多人的腦海里就是到田野里觀察農作物、采摘水果蔬菜,體驗莊稼收割。其實,勞動課并不注重形式,也不一定非得“走出校園,走向農村,走進田地”。課程設置需要因地制宜,考慮到學生的年級和認知程度,結合地方特點和學校特點開展。近日,教育部在對人大代表建議的答復中指出,勞動教育主要以實踐為主,全國各地情況差異較大,全國不統一使用一種教材。
涉及勞動教育課程的內容,應當符合學生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比如,近年來,我國加速推進垃圾分類制度,垃圾分類被納入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以此為契機,可以培養一二年級的學生依據顏色或文字提示辨別不同類型垃圾桶,知道垃圾分類投放的要求;三四年級學生以理解日常生活清潔與衛生為基本內容,理解分類投放垃圾的方法和原理;五六年級學生初步接觸對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等。
可以從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融入多學科知識。比如,可以教學生如何使用燃氣,如何購買蔬菜,并學會自己做一道菜;再比如,教學生們制作手工竹蜻蜓、紙飛機等,在制作過程中鞏固數學和物理知識,寓教于樂。
也可以結合學校的特色開展勞動教育。如果學校周邊為住宅區或鬧市區,可以帶領學生在周邊街道撿垃圾,清潔墻體廣告,讓學生為城市衛生作貢獻;如果是寄宿制學校,可以教學生認真打掃寢室衛生,學會疊被褥,鋪床單,在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體會父母的辛苦;如果學校綠化面積較大,種植的花草樹木種類較多,可以帶領學生認識植物名稱,清除雜草,為花草樹木施肥澆水,讓學生學會愛護植物,保護大自然。
總之,勞動教育應避免“一刀切”,更不要千人一面,互相模仿,而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學校條件開展教育。反之,如果為了刻意追求形式而折騰學生,勞動課的意義難免打折扣。(李華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