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快播:打造IPO市場“良心秤”
(資料圖片)
原標題:打造IPO市場“良心秤”
加強對投價報告的規范化管理,是確保證券公司履行資本市場“看門人”職責的重要舉措。應完善市場化定價機制,更好發揮投價報告在發行定價中的錨定功能,打造IPO市場的“良心秤”。
日前,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提供投資價值研究報告執業行為規范(征求意見稿)》,要求各家券商加強合規約束,明確責任要求,進一步規范投價報告的過程管理。這表明,應完善市場化定價機制,更好發揮投價報告在發行定價中的錨定功能,打造IPO市場的“良心秤”。
完善IPO市場化定價機制是注冊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隨著資本市場即將迎來全面注冊制,需要盡快形成行業共識,主動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從制度上保障股市穩定運行、一二級市場有序銜接。
在IPO定價過程中,個體報價參差多樣是市場常態,也是合理價格生成的必要前提。真正需要擔心的,不是價格的自然波動,而是參與方違反公平公正原則造成的市場混亂與失序。IPO價格連著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由于上市資源長期緊缺,兩個市場的價格往往存在不小的流動性落差。如果IPO定價過高,出現“新股破發”現象,會給后續的股票發行帶來難度;但如果定價過低,又會導致新股連續漲停,二級市場投資者難以參與后續交易。也就是說,無論定價過高還是過低,都會產生行情起伏,影響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特別是近年來,部分機構為了賺取“打新”收入或是新股投資利益,利用非正當手段抱團壓低價格,還有部分發行人和承銷機構為了更高的融資規模和發行收入,采用各種方法有意抬高IPO價格。這意味著注冊制實施以后,加強對詢價報價過程的監督和引導就成為市場管理的重中之重。
由于IPO定價是買賣雙方博弈的結果,投價報告在詢價報價環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投價報告通過對發行標的的分析、比較,給出上市企業的定價區間,不但為網下投資者提供盈利預測與估值分析,也為詢價報價提供了必要參考。因此,加強對投價報告的規范化管理,是確保證券公司履行資本市場“看門人”職責的重要舉措。
目前,監管機構已經對詢價規則作出修改,優化定價生成機制。面對市場反映的部分投價報告專業度不足、與上市定價偏離度較大、公允性和獨立性存疑等諸多問題,2019年中國證券業協會專門發文,對投價報告的撰寫提出整體要求,并詳細規范具體內容。今年以來,滬深交易所以多種方式,商討新股發行過程中投價報告的規范工作,取得諸多共識。本次《征求意見稿》則從執業行為規范的高度,對投價報告業務給出全面要求。規范對象既包括分析師個人,也包括研究、投行、合規等部門,乃至整個證券公司。其中專門強調分析師的獨立性要求和“跨墻管理”的具體規則,明確列出8種禁止行為,旨在保障投價報告的專業性和公正性。
全面實施注冊制是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一步,價格機制是其中關鍵一環。證券公司要積極履行中介機構責任,以獨立、公正、慎重、專業的原則,為IPO參與方給出客觀可信的價格建議,為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降低市場大幅波動作出貢獻。一是要做好全面實施注冊制過渡期的制度管理以及銜接工作;二是加大對投價報告的合規考核力度,相關結果應當與證券公司其他考核評比有所掛鉤;三是將投價報告管理納入投行和研究業務監管的整個體系中,加強不同環節之間的監管協調和有效管理,繼續優化現有IPO定價機制;四是加強投價報告的業務研討,可組織專家定期開展專題交流會議,學習國內外先進估值經驗,努力為IPO市場打造一桿“良心秤”。
(聶無逸,作者系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戰略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