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當前播報:我和青教賽的故事|盡吾志,可以無悔


(資料圖)

【我和青教賽的故事】

原標題:盡吾志,可以無悔

我叫張慧騰,任教于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曾獲第一屆全國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高中組一等獎第一名。參加青教賽是我從教以來一次難忘的經歷,促進了我對語文教育的思考,也加深了我對為師和為學的理解。

趙春青 繪

我是在專家名師的“幫襯”下走上全國青教賽之路的。2017年4月,在學校校內選拔中,我被推薦參加上海市級比賽。在市級決賽準備中,市教育工會和區教育工會組織了培訓活動,有專家名師的講座指導,也有上屆參賽選手的經驗分享,這些都為我打開了一扇與高水平教師對話交流的大門。在我校教研組長黃榮華老師的建議下,我選擇了一個完整的單元展開教學設計,幸運地獲得了上海市青教賽中學文史類的第一名。

隨后,首屆全國青教賽上海選手的選拔活動開始了,我抽到了單元貫通學習課,這堂課以“亭臺中國”為主題,我順利完成了引導學生梳理本單元中的古詩文,探究亭臺樓閣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感受古代士大夫生命情懷的任務。一路過關斬將,我作為上海高中教師代表入圍全國青教賽選手名單。

準備全國比賽的過程,又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上海市聘請了一批專家擔任教練。這些平時難得講一次公開課的專家們,指導我完成了10堂課的打磨。從教學設計中的一個標點,到模擬教學中的一句表達,大家都精益求精。

當年8月,上海市教育工會率參賽教師來到云南,參加在昆明理工大學舉行的全國青教賽。我校語文特級教師胡凌作為帶隊教練和我一起前往比賽現場。賽場專設了觀摩教室,胡老師一邊觀看其他選手的比賽實況,一邊幫我分析這些課各自的優點和不足。

終于輪到我了。我抽到的是滬教版高二第一學期第五單元的《游褒禪山記》一課,我把教學重點放在探究本文的寫作目的,理解王安石的“不隨”精神。完成模擬教學之后,有評委看我板書寫得不錯,便提問“書法如何運用于語文教學”,我舉了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幾處修改,比如把“豈不悲哉”改成“豈不痛哉”,“良可悲也”改成“悲夫”等,比較分析這些改動的原因和背后的情感。在完成比賽的那一刻,我仿佛也和王安石一樣,有了一種“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的感覺。

這次參賽經歷對我后來的課堂教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在2018年任教剛滿10年時順利獲評高級教師;2021年榮幸地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但讓我受益更大的,是站在講臺上的自己更加自信,也更注重“上好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精心打磨每一個教案,不斷提升教學技能、教學素養乃至教學境界。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學生的學業成長理應同步,“愛崗敬業”彰顯了教師所應秉持的職業精神,始終鞭策著我努力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和陪伴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張慧騰)

標簽: 教育工會 附屬中學 復旦大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