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熱訊:小學實施入學適應性教育 為幼兒園去小學化掃除最后障礙
原標題:小學實施入學適應性教育 為幼兒園去小學化掃除最后障礙
開學季到來,一批教育新規于9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明確,小學實施入學適應教育,將一年級上學期設置為入學適應期。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各省(市、區)全面推行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
早在2010年,我國就明確提出,要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但是,收效甚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學的“幼小銜接”,不少地方的小學,沒有堅持“零起點”教學,而是提前教學、超前教學。家長為讓孩子跟上小學的教學進度,就要求幼兒園要提前進行小學知識教育;若幼兒園不進行小學知識教育,家長就尋求校外的學前班。這導致幼兒學業負擔沉重,極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要落實幼兒園“去小學化”,就必須遏制小學“搶跑”教學,要給孩子入學適應教育。
(資料圖片)
推進幼兒園“去小學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此前,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主要針對幼兒園,要求幼兒園規范辦園,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完善幼兒的認知。但有“三重阻力”阻撓幼兒園“去小學化”——
一是校外早教機構進行小學化教學。幼兒園園內“去小學化”,幼兒園門口就是早教機構的“學前班”招生廣告。這是很長一段時間來,幼兒園去“小學化”面臨的尷尬處境。其結果是,如果幼兒園堅定推進“去小學化”,家長就會把孩子送到校外的學前班,不少地方的幼兒園大班出現“空班化”現象。
針對這一問題,去年實施的“雙減”意見明確要求,不得開展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線上培訓,嚴禁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思維訓練班等名義,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線下學科類(含外語)培訓。這也就從制度層面,消除了這一阻力,其關鍵在于,必須嚴格監管面向3~6歲兒童的學前教育校外培訓機構。
二是“幼升小”擇校、學校校測誘導幼兒園小學化。2020年之前,我國各地事實上存在“幼升小”擇校熱,或擇民辦學校,或擇公辦學校,受家長追捧的熱門民辦小學和公辦小學在招生時,都存在采取測試方式選拔生源的情況。測試的題目大多是小學化題目,家長為讓孩子在“幼升小”中擁有競爭優勢,就讓孩子早學、多學,參加競賽、考證考級等等。面對“幼升小”壓力,幼兒園的辦園難免出現功利化、短視化的情況。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睘槿媛鋵嵾@一規定,2020年,我國要求各地義務教育中小學招生,都必須實行“公”“民”同招,電腦隨機搖號錄取。這意味著,任何小學都不得再進行“幼升小”測試,包括筆試和面試,這也就消除了幼兒園“去小學化”的第二重阻力。
三是小學非零起點教學刺激家長“雞娃”。不進行“幼升小”測試,可有些小學會在入學前告知家長,必須讓孩子做好上小學的準備,要求會識多少字,會兩位數的加減法,諸如此類,家長該怎么辦?小學的“搶跑”教學,也就刺激家長“雞娃”,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因此,在治理校外學前班、規范就近免試入學之后,必須解決小學的趕進度教學問題,這是當前存在的最大阻力。孩子上小學當然需要做好準備,但準備不是知識教育方面的準備,要求孩子提前學習小學內容,而是能力方面的準備,培養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要讓孩子適應小學教學,則需要小學開展入學適應教育。簡單地說,小學要承擔重要的“幼小銜接”責任。
今年4月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標準明確強調“學段銜接”。要求注重“幼小銜接”,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這對小學教學提出全新的要求,要求小學結合落實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標準,推進入學適應教育。
小學要推進入學適應教育其重點和難點在于,必須擺脫長期以來形成的提前教學、超前教學思維,以所謂的“早學”“趕進度教學”來形成學校的辦學優勢。以“早學”來形成辦學優勢,并非學校真的優勢。好的小學教育,應該給每個學生完整的教育過程體驗,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給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熊丙奇 是知名教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