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環球快資訊丨殯葬店遭抵制,請擯棄對“死亡”的偏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殯葬店遭抵制,請擯棄對“死亡”的偏見

近日,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建設里的居民群炸開了鍋,因得知居民們常出入的地鐵口對面,要開一家殯葬服務的門店,不少業主便開始強烈抵制。殯葬店的商家認為,自己是合法經營,鋪面也是單獨的鋪面,居民的行為讓他無法理解。目前,當地社區和警方已介入協調。(8月30日 《中國新聞周刊》)

所謂“鄰避”是指當地居民因擔心建設包括垃圾焚燒處理廠、化工廠、殯儀館等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面對開在地鐵口附近的殯葬店,部分居民產生鄰避訴求,滋生不滿甚至抵抗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

不過,理解并不等同于必須接受,當地居民的訴求并不占理。如果是化工廠或者垃圾焚燒廠開在這里,居民因為環境污染、損害身體健康等原因提出反對,這樣的訴求具有合理性。需要明確的是,土地的使用和沿街商鋪的設置,應當由政府主管部門統籌規劃、科學合理安排,不能任由少數人憑借情感和意志去決定。對于社區里新開的殯葬店,居民應當通過合情的方式進行表達合理的訴求。例如,是否可以不在店外播放哀樂,是否可以不把殯葬用具擺在店外的空地上、不影響地鐵口的人流通行等合情合理的建議,可以向經營者平心靜氣地提出,雙方平等地、友善地進行溝通交流。

居民的種種行為,同時體現出缺乏對殯葬從業者基本的理解和尊重。店鋪經營者證照齊全,從事法律允許的經營活動,本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社會的三百六十行,每個行業的存在都意味著社會存在對應的需求。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會面臨死亡,殯葬服務讓亡者在最后能夠保有一些尊嚴,也讓生者得以通過一定的儀式進行紀念。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驅趕、提防“殯葬”二字,甚至對其進行污名化,那么包括這位店主在內的眾多殯葬從業者都會感到心寒。長此以往,這一行業將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逐漸脫節。

“每個人都將面臨死亡,我們只是一時幸運活在這個世上。”對于殯葬,對于死亡,不妨懷著開放、包容、坦然的態度,擯棄一味的抵觸、忌諱、偏見情緒。一個文明的現代化社會,應當尊重生命,也應尊重死亡、正視死亡。(丁超逸)

標簽: 身體健康 殯葬服務 在地鐵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