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速訊:“充電寶”實為竊聽器,嚴查“隱私間諜”一刻都不能松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充電寶”實為竊聽器,嚴查“隱私間諜”一刻都不能松勁
日前,《法治日報》曝光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現象:只需改裝內置一塊通信SIM卡,充電寶就能搖身一變成為“竊聽器”“定位器”,隨時隨地實現遠程監聽和精準定位。而且,能扮演“隱私間諜”角色的不只是充電寶,插頭、插座、水杯等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物品,都有可能成為刺探個人隱私的“間諜設備”。
在個人隱私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這些“間諜設備”的存在,無疑令人擔憂。從媒體曝光的案例來看,被侵害者幾乎防不勝防。畢竟,人在進入一個私密空間的時候,即便有高度警惕意識,也不一定了解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并不清楚監聽設備放在哪里。而且,人不可能始終處于高度警惕和緊張的狀態光靠自己的力量,很難保證不被侵害。
因此,要想真正解決問題,還需借助法律的力量,加強對不法分子的懲處力度。根據刑法規定,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是嚴重的犯罪行為。任何形式的竊聽,都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此前,公安部門也曾開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生產、安裝、控制網絡攝像頭等竊聽竊照器材的違法犯罪行為,那些竊聽和偷拍的不法分子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但是,這樣的懲處力度仍然不夠,在這背后,還有更大的利益鏈條需要被挖出并斬斷。只有全方位切斷非法器材的生產、交易與使用過程,才能讓不法分子無處可去,無路可逃。在現實中,雖然警方行動迅猛,但不少竊聽設備的銷售方式非常隱蔽,甚至不再通過網絡平臺銷售,而是只走線下交易,以此確保隱蔽性。在一些不法分子看來,線下交易更加“安全”,它往往發生在小范圍、甚至只有兩三個人的私密空間里,不容易被警方發現。
不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法分子的手段再隱蔽,也逃不過警方的火眼金睛。只要有交易過程,警方就一定可以根據犯罪嫌疑人來順蔓摸瓜,找到“線人”和“上游”,進而抓捕不法分子,甚至借此搗毀犯罪團伙。
對于網絡銷售平臺來說,各方更要嚴加監管,一刻都不能松勁。雖然一些網購平臺上的商家“掛羊頭賣狗肉”,用一些模糊字眼來描述竊聽設備,但連消費者都能看懂的暗號,監管部門和警方豈能不明白?對此,最關鍵的還是要落實監管責任,一些電商平臺不能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袒護不法商家,對于那些售賣竊聽設備的商家,應當將其拉入“黑名單”,并作出必要的處罰。如果警方需要介入調查,平臺也應當積極配合,并搞清楚自己在其中的責任和義務。
在警方嚴厲打擊竊聽違法犯罪行為的同時,民眾也應當盡量提高自己防竊聽的意識,不斷縮小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間。(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