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焦點速訊:今天,“好好用標點”到底有多重要

原標題:今天,“好好用標點”到底有多重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文學界出了一樁不大不小的新聞,8月17日,吉林省文聯主辦的《小說月刊》在自家的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一則通知,全文如下:

各位作家朋友,自今日起,向《小說月刊》投稿者,請在作品涉及到對話處,自行使用冒號、雙引號,例如:他說:“你好,什么時候到的?”,否則作品一律不予采用!敬請知情!

通知一板一眼地做示范,宛如一堂語文課。雖然冒號套冒號,問號、雙引號連逗號的方式,看得也讓人有點眼花繚亂,但不難想見編輯的苦心,實在是希望廣大作者好好用標點,給編輯省點心。

正如之后《小說月刊》的解釋:“現在很多作者寫稿都不加雙引號,雜志社這邊改稿子改不過來了,給編輯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我們這邊實行校對三校制度,不加雙引號會讓校對很為難,也影響效率,所以發了上述通知。”

按道理,雜志社如覺得稿件不合規范直接斃稿即可,但雜志社卻一本正經地發了通知,說明不規范使用雙引號的作品可能實在太多,一律斃稿的話怕是連雜志出版都成問題。可見這種現象的普遍,不規范的標點使用習慣,從少數成了多數,成了一種“主流”。

遵照規范使用標點當然是必要的。規范使用語言及符號,是文字有效交流的基礎。古代沒有規范標點,很容易造成對某句話的理解莫衷一是的問題。當代既然有了規范的標點用法,當然還是要遵從,以便語句更加清晰。

規范、標準、相對保守,恐怕是語言學話題里最常見的一種意見表達了。在類似話題上,總有很多意見指出,人們要尊重語言規范、不要隨意變動云云。但有意思的是,標點符號的出現,恰恰是對傳統語言習慣的創新。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典籍是沒有統一、規范標點的,就如韓愈所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斷句是要專門學習的知識。古代學子練習斷句,恐怕比當代雜志社編輯心累多了。

標點談不上“幾千年的傳承”,而是近代以來為了文化普及、方便普通民眾閱讀才創造出來的事物。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首次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之后知識屆廣泛號召使用標點,遂逐漸有了我們今天使用的標點符號。可見,標點最關鍵的價值指向,其實就是方便交流、便于理解,標點符號的演變大概率也會朝著這個方向。

《小說月報》的通知,倒是把一種規范和習慣的角力突出了。尤其是網絡時代,這種矛盾可能會更加突出。比如力求迅速、清晰的網絡表達,其實早就開始突破傳統的語言文字規范了。比如開頭不空格、段與段之間空行、表情包的穿插使用,很多規范早就跟不上了。

雜志社的通知,以一個紙質刊物的嚴謹,在力求維護一種“規矩”。這種堅持很可貴,在人們習慣電子化閱讀的網絡時代,甚至顯得有些悲壯。但標點符號未來的面貌,人們的語言習慣演變成什么樣,誰擁有最終的定義權,這些顯然比一紙通知要復雜得多,也更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標簽: 標點符號 到底有多 莫衷一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