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快報:“精裝房”要有精細化標準
【資料圖】
原標題:“精裝房”要有精細化標準
近年來,多省市先后出臺了精裝房的相關政策。但記者調查發現,精裝修房屋質量問題時有發生,主要是貨不對板、縮水、漏水、減配等。在中國裁判文書網,記者以“精裝修”和“質量問題”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相關的民事案件超過1.4萬件。
在大力倡導低碳經濟的背景下,精裝修房屋成為房地產市場的新寵,銷售比重越來越大。今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推動新建住宅全裝修交付使用,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推行“精裝房”,本是一件各方多贏的好事,不僅有利于防止建筑施工事故、建筑垃圾污染環境、噪聲擾民等問題,也為購房者節省了后期裝修的時間和精力。
不過,一些“精裝房”質量問題頻發,非但沒有幫業主省心省力,反而帶來了一連串煩惱,“精裝修后再裝修”的現象普遍。這嚴重違背了推行“精裝房”的政策初衷,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究其原因,關鍵在于精裝修標準不明晰,讓一些開發商鉆了空子。雖然國內首個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對全裝修房裝修品質和性能進行評價的團體標準《住宅全裝修評價標準》已于2019年實施,但該標準并非國家強制性標準,對開發商缺乏約束力。在商品房買賣合同中,開發商往往沒有約定具體的裝修標準,僅規定了裝修的報價,給自己留足暗箱操作空間。即使消費者收房后發現費用虛標,貨不對板,也難以拿出有力的證據進行維權。
“精裝房”亂象呼喚精細化標準。首先,完善精裝修標準。精裝修是否合格,不能開發商自說自話。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精裝修商品房管理辦法,明確精裝修驗收標準,納入備案管理。同時,進一步規范《商品房買賣合同》示范文本,增加“精裝修清單”,注明裝修材料的品牌和規格,堵塞開發商“暗度陳倉”的漏洞。
其次,強化樣板房管理。開發商設置的樣板房,是消費者購房的重要參考,也是監督裝修質量的有力依據。為此,多地出臺規定,要求開發商在交房后保留樣板房三到六個月,不能任由開發商早早拆除,致使精裝修標準無法對證。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管理,對于違規提前拆除樣板房的開發商依法重罰,并列入失信黑名單,在土地競拍、行政許可等方面予以限制。
此外,推廣精裝修保險。近年來,浙江等地紛紛試點住宅全裝修質量責任保險。通過第三方“風控團隊”,對參保住宅的裝修工程進行全過程實時質量監控。對于在保險期限內出現的質量潛在缺陷,保險公司依據保險責任承擔賠償義務。此舉可以有力保障業主的合法權益,有效防范化解“精裝房”的矛盾糾紛,值得借鑒推廣。
總之,既然推廣精裝房是國家政策取向,有關部門就應當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盡快采取有力措施,補缺堵漏,嚴防精裝房成為“驚裝房”,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張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