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關注:一根雪糕引發的“大戰”
(資料圖片)
原標題:一根雪糕引發的“大戰”
“不要隨便拿不認識的雪糕,否則會變得不幸。”最近,針對“雪糕刺客”的防衛法則,引發了社會熱議。所謂“雪糕刺客”,是指一些潛伏在冰柜里的貴價雪糕,看起來平平無奇,也沒有明顯標價,當顧客漫不經心拿去結賬時,卻會被動輒幾十元的意外高價所“刺痛”。
一開始,大家聊起“雪糕刺客”,其實是調侃成分居多,單價較高的雪糕一方面并不多見,另一方面也確實有一批顧客喜歡。但近段時間,輿論的態度卻漸漸從調侃變成了批判。其原因之一,正如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夏研在文中所寫,或許和高價雪糕“貨不對板”的表現有關。此前,先是有人指出一些高價雪糕的用料還沒有價格更低的品種實在,又有網民曝出海鹽椰椰口味的鐘薛高在31℃下放1小時不化,一時點燃了輿論的“導火線”。雖然目前還未證實“鐘薛高”的配料有違規的安全問題,但高價雪糕從口味到包裝受到全方位的審視,以至于被反復指責“對不起價格”,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不過,比起用料和“值不值”的問題,“雪糕刺客”更為人所詬病的,其實是其銷售渠道。正是因為很多店家將高價雪糕和低價雪糕放在一起,而且不標清價格,才讓很多顧客一不留神就被“刺”到。對此,央廣網的評論清晰地總結出公眾的核心訴求:首先,作為商品必須明碼標價,讓消費者買得明白、吃得放心,這是商品交易中最基本的規則。其次,對消費者而言,如果貨不對板或者價格虛高,再流行的“網紅”包裝、再知名的品牌,恐怕都難以讓消費者“為情懷買單”。
很多人開始意識到:雪糕可以貴,但應該明碼標價,要貴得明明白白,不能貴得猝不及防。正如中新微評《雪糕定高價可以,當刺客不行!》一文指出,“雪糕刺客”一詞說出了問題的本質:最關鍵的不是“高價”而是“突襲”。錢江晚報評論認為:沒有明碼標價,侵害的是消費者的知情權。“雪糕刺客”的經營行為實質是宰客,因為明碼標價的關鍵在于“標”,要有明確價簽,這是屬于消費者的知情權,而不是臨付錢時的口頭告知。
對此,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出手,對轄區雪糕商品明碼標價情況開展執法檢查。7月1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開始施行。《規定》強調,經營者在標價時應當做到真實準確、貨簽對位、標識醒目。當潛伏的“刺客”不得不提前亮明“身價”,一些雪糕試圖用價格突襲忽悠消費者的做法,將得到有力遏制。
雖然公眾普遍反感“雪糕刺客”行為,但是關于目前雪糕價格是不是太貴、高價雪糕到底值不值等問題,則存在不同視角的認知。一些媒體評論文章認為,基于性價比的角度,許多貴價雪糕的品質提升與“身價飛升”并不匹配。簡單來說,就是“價不對味”。
紅星評論認為:“消費者可以接受價貴,但誰也不愿被當成‘韭菜’來愚弄。”類似“宣傳只用特級紅提的一款雪糕,實際卻是散裝紅提”“宣傳使用嬰兒級棒簽,其實就是普通棒簽”等虛假宣傳做法,就是引發公眾反感的重要原因。
除了社交屬性和跟風心理,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為一支雪糕付出更貴的價格,就會對其產生更高的品質期待。如果吃完后只會產生“就這?”的失望情緒,最開始的“上頭”熱情便會自然消退。正因如此,近幾年,消費者對網紅雪糕、貴價雪糕的認知也經歷了理性回歸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還有相關爭議背后的社會心態變化。對此,《半月談》微信公號的一篇文章寫道:“從跟風種草網紅雪糕,到回歸購買平價雪糕,社交平臺上關于雪糕消費的討論轉變,反映出人們對網紅雪糕的熱情正逐漸褪去,消費也漸趨理性。”
事實上,貴價的“網紅雪糕”,并非一開始就被眾人吐槽。一段時間里,如今深陷輿論漩渦的鐘薛高,甚至曾被輿論視為“國貨之光”。正如半月談評論員郝嫻宇所言:“隨著經濟和行業市場的發展,雪糕外觀和口味的不斷創新讓消費者的選擇更加多元,滿足了人們日益個性化和健康化的消費需求。某些網紅雪糕的走紅也一度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成為人們分享心情、情感溝通的載體。但當網紅品牌營銷風口過去,人們實際消費體驗較平價雪糕并未有多少提升時,高價雪糕自然也就失去了競爭力。”
如今的“雪糕貨架景觀”是市場經濟自然演變的結果,雖然這多少有著對童年回憶的“背叛”,但只要不涉及壟斷、質量等問題,就沒必要過度干預。歸根結底,國家不可能對雪糕強制限價,雪糕市場的前景,終究要由消費者的選擇與廠商的回應決定。在某種意義上,雪糕本身的價格,其實不是一個多么重要的問題,其反映出的社會心態、消費觀念變化,乃至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化,才是更值得社會關心的問題。
媒體札記,中國青年報評論員帶您品評一周時事熱點,我們下期再見。(青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