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全球快資訊:“職業考生”背后的真問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職業考生”背后的真問題

據媒體報道,6月26日晚,網傳今年廣東省茂名市高考第一名,三次考上北大,獲得獎勵金額累計200萬元。此消息一出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評價:“比上班來錢快”;更有甚者稱該考生是“職業考生”“高考雇傭兵”。

這名考生是不是真的“職業考生”,需要當地教育部門調查清楚,回應輿論的關切。對于考生來說,只要高考資格合法,不存在違規問題,哪怕多次復讀參加高考,這也屬于其自身權利,應該尊重學生的復讀選擇。而針對復讀的社會需求,民辦學校、復讀機構招復讀生,也是符合規定的辦學行為,無可厚非。

但如果是民辦學校、高復機構花重金“買”高分生源,并用高分復讀生取得的高考成績進行宣傳、炒作,則涉嫌違反有關禁止宣傳炒作高分生的禁令,同時也與國家正在推進的教育評價改革相背離。

尤其是,民辦學校和復讀機構招復讀生是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面向全國招生的,這就讓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應屆高中畢業生,面臨更難的高考競爭格局。有的學生選擇到省外“升學名校”復讀,再回本省高考,而且,各地民辦學校和復讀機構之間也進行提分培訓合作,這也就以高分復讀帶動復讀熱,從而使高分復讀現象越演越烈。

治理高分復讀現象,需要進一步規范民辦學校、復讀機構的招生、辦學。要嚴格執行禁止宣傳炒作高分生、高考升學率的禁令,明確要求這些學校、機構在招生時不能以高分生作為“賣點”。同時加強對考生資格的核查,防止跨省違規運作高考移民。

還要推進教育與人才評價改革。高分復讀的背后,主要是“學歷社會”的唯學歷、唯名校用人導向在作祟。有些高分生本來可以考進一所不錯的學校,之所以選擇復讀,是想進更好的大學、獲得更有“競爭力”的學歷。這些考生認為,這是更劃算的學業發展規劃。只有切實扭轉唯學歷、唯名校用人導向,遏制學歷高消費,才能為高分復讀降溫,讓高考復讀回歸理性選擇。

(熊丙奇,作者系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主編)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