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動態:讓惡意注銷企業者寸步難行
(資料圖片)
原標題:讓惡意注銷企業者寸步難行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以“行政檢察監督優化營商環境”為主題發布“檢察為民辦實事”——行政檢察與民同行系列第六批典型案例。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涉及企業惡意注銷、刷單炒信、利用快遞物流實施違法犯罪活動、建設工程轉包違法違規等問題。
優化營商環境,不僅要暢通市場的進入通道,而且要暢通市場的退出通道。隨著“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入,公司注冊登記和注銷登記都變得更加便捷。類似承諾制注銷登記改革,讓企業注銷流程更加簡化,市場主體退出的制度成本明顯降低。但與此同時,也給少數公司惡意注銷換殼、逃避行政處罰提供了可乘之機。
在此次最高檢發布的5件典型案例中,江蘇省某木業公司環境違法行政非訴執行檢察監督案,就涉及企業惡意注銷問題。該木業公司在受到行政處罰后,被股東迅速注銷,致使蘇州市生態環境局在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時,其行政處罰決定執行申請被法院駁回。如果數十萬元的行政罰款只需將企業注銷就能輕松免除,那么不僅會讓行政執法陷入尷尬,而且會對其他守法企業造成不公,不利于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甚至還會形成惡意注銷逃避處罰的“示范”效應。
檢察機關在辦案中發現了這個問題,遂依職權啟動了監督程序,并向法院發出了檢察建議:木業公司雖被注銷,但其存續期間受到的行政處罰仍應執行。法院應通知申請人變更被執行人,而非裁定駁回執行申請。某市法院回函采納檢察建議,并向申請機關釋明,可以依法申請變更被執行人。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申請變更木業公司股東為被執行人后,法院對公司兩名股東采取了強制執行措施。
就個案而言,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此案中充分發揮了法律監督職能作用,保障了行政處罰的有效性。但企業惡意注銷的現象,在現實中顯然并非個案。很多企業一旦遭遇行政處罰或在面臨不利判決時,就會想到惡意注銷企業之類的歪招。倘若股東隱瞞公司有行政處罰、存在債務的事實,進而惡意申請注銷登記,使企業失去主體地位,又該如何確保債權人的權利不受影響?如何確保行政處罰得到有效執行?
我國公司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對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實施逃避債務之類行為,其實早有明確規定。如果公司未經依法清算即辦理注銷登記,股東或者第三人在公司登記機關辦理注銷登記時承諾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債權人可以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相應民事責任。如果股東以虛假的清算報告騙取公司登記機關辦理法人注銷登記,股東則應對公司債務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據此,若有限責任公司被惡意注銷,唯一的結果只能是將股東有限責任升級為無限責任。其他類型企業的股東,同樣不可能逃脫法律責任。但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如果只是一味簡單地駁回執行申請,并不向申請人釋明可將股東變更為被執行人,就很可能讓一些人惡意注銷企業的陰謀得逞。
要有效規制企業惡意注銷,還需要多方發力。執法機關與市場主體登記機關之間,應當打破信息壁壘,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檢察機關要繼續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人民法院也應完善相關執行流程。同時,應建立黑名單制度,當企業的原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存在惡意注銷行為并經查證屬實后,應將其作為嚴重的誠信污點,納入個人誠信記錄,并對相關人員后續在投資興辦企業、參與招投標、申請銀行貸款等方面實施失信聯合懲戒,讓失信者付出應有的代價,在全社會寸步難行。(舒圣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