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讀!【現場·我在我思】“療休養券被搶兌”背后藏著服務職工的密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現場·我在我思】
原標題:“療休養券被搶兌”背后藏著服務職工的密碼
李潤釗
8000張療休養券吸引16萬人在線搶兌、帶動4.34萬名會員實名注冊……連日來,福建省福州市總工會推出的一線職工療休養券不僅帶火了當地的療休養基地,還帶動了包括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與療休養。自選時段、自選基地、自選療養項目,讓他們有了不受集體出行限制、可以“說走就走”的自助體驗。
客觀而言,療休養在有些職工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對不少流水線上的工人來說,企業組織療休養是件“難得且稀罕”的事,能否參與,或許無關業績多少,而取決于生產線何時能迎來停線的檢修期;對依附平臺經濟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來說,療休養是一項關于“休息還是跑單”的單選題——療休養的時間越長,損失的“單費”可能就越多……
在采訪中,網約車司機聶永告訴我,職工療休養在不少人眼中是“想去卻去不了的遠方”。而建筑工人鐘欣海則因為擔心集體療休養的限制太多而選擇放棄,比如一些個性需求和美好想象,可能被一頁頁早已排好的行程表、一張張集體照和一場場團建活動所“淹沒”。
隨著時代的變遷、自主意識的增強,年輕職工的休養觀念也悄然發生著改變。“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療休養?”這是部分職工放棄療休養前問自己的問題,但某種角度上,也可以是策劃組織療休養的工會干部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療休養是勞動者享有休息權、健康權的體現,而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決定了這項服務的穿透力和生命力。當傳統的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統一組織的療休養方式,無法充分滿足職工的期盼時,進一步貼近企業生產和職工生活實際,提供組織更靈活、形式更多樣、服務更多元、項目更豐富的“彈性”療休養,成了越來越多地方工會的選擇。
從福建福州發放的療休養券到浙江溫州試行的彈性療休養機制,再到更多地方工會探索的微型療休養服務,等等,都是工會組織探索讓職工療休養服務更有“彈性”的具體實踐。其本質都是在療休養的制度框架內,賦予職工更大的“自主權”和“話語權”。
制度有彈性,服務才能更人性。這種彈性體現在工會工作的諸多方面。從近期多地工會實施的小微企業工會經費返還“免申報”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實現“指尖入會”,從提升工會社會化工作水平到健全提升技能人才“以技提薪”激勵機制……從“替職工做主”向“讓職工自己做主”轉變,為企業、職工延展出了新的空間與可能。
工會工作更有彈性,體現了改革創新的底氣和決心。“過去的制度要如何包容現在的實際?”這是一道考驗改革者智慧和勇氣的問題。新生代勞動者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自我價值,更加在意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也更加敏感于個體和群體的關系,這對工會組織如何創新出更加靈活、變通且富有人文關懷的工作方法、服務內容,提出了現實要求,也提供了前進動力和實施的無盡可能。
創新服務供給、簡化辦事程序、彈性設置項目……賦予工會工作以“彈性”的嘗試還可以有很多。期待各地工會組織能夠在既定目標和框架內做到“張弛有度”,讓工會工作更有聲有色,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