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天天熱議:這個計劃,讓青年人才與鄉村振興“雙向奔赴”


(資料圖)

原標題:這個計劃,讓青年人才與鄉村振興“雙向奔赴”

人社部、財政部近日印發通知,部署推進2022年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實施工作。通知明確,今年將招募3.4萬名高校畢業生投身基層支教、支農、支醫,幫扶鄉村振興。

“三支一扶”計劃自2006年啟動實施以來,在我國已走過16年的歷程。這一計劃結合基層發展的現實需要,同時給多數時間“只面對書本和校園”的高校畢業生創造出“在廣闊天地一展所長”的新崗位、新機會,可謂雙贏之舉。

于基層,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首先,新鮮血液的注入能夠為鄉村振興儲備人才,優化基層干部人才隊伍結構。數據顯示,多年來,“三支一扶”計劃已累計選派40余萬名高校畢業生,他們中有的已成為業務骨干或行業帶頭人,有的已走上領導崗位。

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迫切需要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本輪“三支一扶”計劃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脫貧縣、易地扶貧搬遷大型和特大型集中安置區所在縣傾斜,將及時有效地彌補鄉村社會現有人才層次、人才結構、人才規模,與鄉村振興現實要求之間的差距。

其次,有知識、懂技術、善創新、闖勁足的高校畢業生能夠將知識轉化為基層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為種植戶送去技術,將醫療服務帶到群眾身邊,在三尺講臺上幫助山里娃拓眼界長本領……過往實踐中產生的豐碩成果,正是青年人才助力基層發展的生動注腳。

于青年,基層是人才建功立業的良田。如果將人生比作一段漫長的馬拉松,那么盡早在基層磨煉中打好基本功,是跑好這場比賽的關鍵。“三支一扶”計劃,無疑為廣大青年磨礪過硬本領、成就人生夢想提供了舞臺。

人才成長有其自身規律,未受風雨洗禮,往往難當重任。青年與基層有著天然的聯系。基層可以為青年提供廣闊的施展才華的舞臺,而青年需要在基層火熱的實踐中上好“千金難買”的成才課。條件艱苦,才能磨煉意志品質;深入基層,才能真正了解國情民情;啃下“硬骨頭”,未來才能應對復雜局面,處理好復雜問題。

從最初的教育、農業、醫療、扶貧,到農技、水利、文化、社會保障,“三支一扶”不斷拓展的服務領域,都是青年成長的沃土。在基層積淀的能力閱歷厚度,助力于青年人才未來事業發展的高度,這一過程中增長的見識、帶來的才干,是坐辦公室、泡材料堆無法得到的寶貴財富。

助力高校畢業生在鄉村振興中“有用武之地”,還要從組織培養和自身努力雙向發力,讓青年人干得好、留得住。

一方面強化政策落實落地,搭建良好平臺。首先,著眼推進鄉村振興現實和長遠需要,提升招募工作針對性。比如,擴大鄉村振興建設規劃、基層法務、營林生產、生態修復等崗位,讓高校畢業生結合個人所長,找到各自適合的角色。

其次,健全培養使用體系,讓年輕人盡快“上手”。初出茅廬,青年難免會出現基層經驗不足、適應能力不強的情況,應結合具體服務領域、崗位特點,加強專業技術培訓,幫助青年人才克服“本領恐慌”;通過給平臺、壓擔子、傳幫帶等舉措,為支扶人員發揮作用提供全方位支持;還應以嚴管厚愛,加強日常管理和思想引領,引導青年人才大膽實踐、勇于創新。

再次,提升服務保障水平,免除青年人才的后顧之憂。如優化基層人才工作與生活環境,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考核優秀、合格人員給予獎勵,讓工作更有“勁頭”;再如強化跟蹤培養,將在多崗位鍛煉中表現突出的優秀人員納入基層青年后備人才,促進服務期滿流動,讓青年的未來更加可期。

另一方面,青年人才自身要身到心至,切不可“一混而過”。眼下,在鄉村產業振興、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鄉風文明建設等各方面都蘊含著寶貴的實踐機會。唯有自覺在基層實踐中如饑似渴學習,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等各領域踏踏實實干事,才能真正地錘煉自身能力,在基層大顯身手并得到百姓的支持與信任。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墩苗”越實,人生之路方能行穩致遠。有理由相信,在農村基層的廣闊天地中,青春大有作為。(張康喆)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