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最新快訊!堵住入職體檢的“代檢”漏洞


(資料圖片)

原標題:堵住入職體檢的“代檢”漏洞

入職體檢是用人單位評估求職者能否入職的關鍵環節,但一些求職者擔心身體某些指標不符合規定,求助“代人體檢”中介機構。《半月談》近日報道,這些代檢中介從招攬客戶、尋找代檢者到聯系醫院、體檢機構,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業務涵蓋健康證體檢、普通入職體檢,甚至事業單位和公務員入職體檢等。

入職體檢是為保證員工身體狀況適合從事該專業工作,同時不會因個人身體原因影響他人,是守護員工健康的第一道關口。體檢找人代檢如同考試找人替考,既是一種失信行為,也是一種違法行為。勞動合同法規定,以欺詐手段使公司在違背真實意思情況下簽訂的勞動合同,可能被認為是無效的。求職者找人代檢,意味著欺詐用人單位,按照法律規定屬于無效合同。用人單位有權單方解除勞動合同,不給予經濟補償金。對代檢公司而言,有可能涉嫌欺詐、非法經營和偽造身份證件罪。“代檢”不僅讓嚴肅、科學的體檢失去實際意義,而且破壞就業公平、擾亂就業市場。更何況,如果一些患有傳染病的人員通過“代檢”違規從事餐飲、食品、美容美發等行業,將給公共衛生安全埋下隱患。

目前,在體檢過程中發現有代檢行為,至多立即停止體檢,代檢雙方并無其他損失,違法成本較低。堵住“代檢”漏洞,職能部門可通過列入黑名單、追究法律責任等多種處罰機制,讓代檢雙方以及代檢中介付出經濟和法律代價。更要對背后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失職瀆職行為進行追責,規范體檢市場,促進行業有序發展。一些電商平臺沒有對代檢中介發布的“代檢”信息進行及時攔截刪除,無疑為“體檢代檢”提供生存土壤。平臺要切實履行監管責任,及時清理“代檢”信息、處置違規賬號等,讓代檢業務難以在網上生存。

“槍手”之所以能一路綠燈通過體檢,很大程度在于一些體檢機構常常處在“不設防”狀態,讓代檢人員有機可乘。體檢機構應承擔相應責任,加強身份核驗,堵上體檢環節漏洞。互聯網時代,體檢機構可以利用二維碼、腕帶、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加強識別精準性,確保體檢者信息真實有效,使“槍手”代檢無路可走。遇到異常情況時,醫護人員多問一句、多看一眼、多一份責任心,或許就能讓代檢人員“原形畢露”。用人單位與醫院、體檢機構簽訂協議時,不妨約定體檢機構防范代檢的義務,在制度上促使體檢機構加強自我審查,健全流程導檢體系,確保醫療機構公信力。

“體檢代檢”難以根治,也與職業歧視分不開。早在2010年,國家有關部門就明確要求,不得在入學、就業體檢中開展乙肝五項檢查。但一些用人單位違規強制入職者檢測,企業拒錄、辭退乙肝病毒攜帶者情況時有發生。一些求職者只能通過“體檢代檢”應對,導致代檢亂象頻出。除加強監管,加大懲戒力度,還要在消除就業歧視、優化求職環境上有所作為。勞動保障監察部門應督促用人單位把與從業無關的檢查項目排除,防止用人單位入職體檢簡單化、一刀切。用人單位招聘過程中必須依法保障求職者平等就業權,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充分尊重醫學建議設置體檢項目,營造公平公正的招聘環境。求職者應聘前一定要詳細了解崗位要求,結合自身健康狀況投遞簡歷,從容面對招聘流程,坦然接受入職體檢。(徐海)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