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院30分鐘內就診”讓看病等候不再是痛點
原標題:“到院30分鐘內就診”讓看病等候不再是痛點
據央視新聞消息,為提高門診醫療服務質量,國家衛健委近日印發《醫療機構門診質量管理暫行規定》,要求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將門診質量管理納入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工作體系,以提高門診醫療服務質量,保障醫療安全。其中還要求醫療機構積極推行分時段預約診療,提高患者到院30分鐘內就診率,引導患者有序就診,減少院內等候時間。
將縮短看病等候時間作為門診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切中了患者的一大痛點。“等待兩小時、看病兩分鐘”等現象已屢受詬病。其實,看病之前要候診,看病之后做檢查也要候檢,檢查拿著結果再找醫生、醫生開完藥之后去繳費取藥、取完藥之后去接受輸液等治療,還需要等待。大量時間花在等候上,讓患者覺得很麻煩。雖然當前醫院已普遍實現預防掛號和分時段診療,但醫生爽約和控制不好時間是常有之事,更何況預防掛號只縮短候診時間,候檢、候治則難以涉及,需要更全面系統地對門診看病時間進行約束和控制。
其實,該文件中,不僅是“提高患者到院30分鐘內就診率”這一規定可圈可點,還有很多新內容同樣值得肯定和期待。比如規定首診醫師應當對患者的檢查、診斷、治療、搶救和轉科等負責,這些過去通常由患者自行承擔的事交由醫生處理,患者將不再為此折騰。此外,規定還明確醫療機構應當縮短檢驗、內鏡、超聲、CT、核磁等檢查的預約等候時間,鼓勵提供門診檢查集中預約等舉措,這可將各就診環節連點成線,同步優化和改善。
但要想按要求縮短看病等候時間并改善就醫體驗,醫療機構還需做出持續而艱苦的努力。比如,在門診看病遇到疑難病例需要會診時,常常需要患者再次掛號和自行再找醫生。多學科協調、疑難病例討論與會診等,對住院患者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但在門診,這些制度還很不健全。若建立多學科門診,由相對固定的專家團隊在固定的時間、地點出診,以及建立門診疑難病例會診制度等,則能在一個場景里集中解決患者的突出難題,化解門診患者普遍存在的跑腿之痛、尋醫之苦。
無論是門診硬件建設,還是門診制度完善、出診人員分配與調動等,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提升門診質量,該做的事有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以患者為中心”理念應始終貫穿,變患者圍著醫生和設備轉,為醫生和設備圍著患者轉,只要秉持這樣的思路,門診看病之難就會明顯改善。
近年來,有關部門針對門診推出了不少醫改舉措,比如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改革,讓門診開藥不能統籌報銷成為歷史;全面實現預約掛號、將門診納入異地看病直接結算等,也給門診看病帶來了便利。這次將候診時間作為門診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體現了群眾身邊無小事、在細節處替患者著想。隨著門診改革持續深化、門診質量持續提升,看病等候時間長不再是痛點,門診各環節也會變得更高效和順暢。(羅志華)
標簽: 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