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要緩解高考焦慮情緒關鍵在正確認識高考意義

原標題:要緩解高考焦慮情緒關鍵在正確認識高考意義

又到一年高考季。如何調整心理,是考生和家長頗為關注的問題。其實,調整高考心理,關鍵在于要正確認識高考意義,理性定位高考目標。不少考生的心理問題,就來自對高考的錯誤理解,以及沒有對自己實力的客觀評估。在每年高考錄取人數超過千萬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高考早已不是“性命攸關”的關卡,也非“一考定終身”;高考并非一些考生和家長認為的努力學習的終點,而是開始新的學業規劃的起點,因此應以平常心參加高考。

“一考定終身”,是不少考生和家長對高考的傳統認識。在一些考生、家長的認知里,高考的成績決定未來的命運,焦慮情緒就此產生——萬一考砸怎么辦?從歷年高考情況看,一次集中考試雖然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考生發揮失常是極小概率事件,絕大部分考生都在高考中考出自己一貫以來的水平。決定高考錄取的不是考試的分數,而是在本省考生中的名次。有的考生感覺考試很難,考得不好,就認為自己考砸了,而實際情況是,考題難,大家都“考得不好”,但最終的排名位置和平時差不太多。

退一步說,只要考前準備充分,每次考試排名頗為穩定,根本不用擔心在高考考場上出什么意外,也不要對超常發揮抱什么希望。在考場上發揮出自己平常的水平即可。所以,每個考生應以從容、自信的心態走上高考考場,把高考作為展示自己實力的舞臺。

在高考之前,考生就應該有自己明確的升學目標,可以結合多次模擬考試的成績,與自己的學科興趣、專業興趣,確定學校目標、專業目標。如果連基本的升學目標都沒有,而是等高考分數出來之后,再根據考試分數選擇大學與專業,那表明對高考的準備并不充分,也沒有理解高考的價值和意義,這樣參加高考多少顯得有些盲目。我國各地高考之前是考前填報志愿,就是希望考生在高考前,確定自己的學校目標、專業目標,在推進平行志愿填報方式后,為讓考生更準確地定位學校和專業志愿,把志愿填報調整到了高考出分數之后,但是,考生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也必須在考前就做好相應的升學規劃,明確升學目標。有明確的升學目標,將有助于考生擺脫迷茫的心態。

對于高考,很多考生和家長還有“倒計時”獲得“解放”的心態,如“還過幾天就徹底解放了”“家長不用再管孩子的學習了”。這是完全錯誤的認識,結果就是“玩命中小學,快樂大學”,一些學生進大學后,奮斗目標缺失,渾渾噩噩度日,結果荒廢了大學生涯。這種錯誤的認識,也讓家長和學生有“一勞永逸”的心態,即在考場上考出高分,進入好大學,什么問題都解決了。于是,就有了擔心萬一考不好的焦慮心態。事實上,按照當前的高考錄取制度,考出高分,會進入更好的大學,但是,這并不能決定未來的一切。進名校后,由于學業成績一般,沒有核心競爭能力,畢業時無法找到適合工作的學生,大有人在。普通學校的畢業生職業和事業發展優于名校畢業生的也有不少。高考絕對不是努力學習的終點,不能以“學到高中畢業就結束”的心態來對待高考與學業。不管考出怎樣的分數,進入哪一層次的大學,未來發展如何,取決于進大學后的努力。

另外,高考后,學生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元。我國早在20年前就取消了高考的年齡限制,高考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家庭經濟情況、個體能力情況選擇復讀。除此,除了以高考成績填報國內大學、專業志愿外,還可以申請海外高校。近年來,不少海外高校接受中國學生以高考成績申請入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高考學生的選擇。多元選擇是緩解焦慮的重要方面。

概而言之,正確認識高考意義,以積極心態參加高考,“一顆紅心多種準備”,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適合自己的高考后選擇、學業發展規劃,這是對待高考的正確打開方式。通過高考,每個高考生都會收獲屬于自己的成長。(熊丙奇)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