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搶人大戰”的下半場突圍

原標題:“搶人大戰”的下半場突圍

一邊求賢若渴,一邊輕諾寡信,“搶人大戰”的“熱戰”落幕了,但“冷戰”卻遠未結束。

據媒體報道,國內有一些地方出現了難以按時兌現在人才引進之初承諾的優待政策的問題。譬如,某縣中學教師表示,受當地人才政策吸引,2020年畢業后即入校工作,但當初答應的每月生活補貼,剛剛才補發到位。工作人員則稱,該補貼的拖欠,主要是因為縣財政緊張。也有某市被引進的人才在網上留言,表示其按照政策規定可以享受的購房補貼已經拖欠數月,相關部門的回應也與前例類似,指補貼拖欠源自經費調劑延遲,將待經費到位后發放。如此種種,難說只是個例了。誠如網友所言,承諾過又食言,受傷的不僅僅是這些人才的心,還有當地的發展潛力。

各地對于人才引進的重視,始自我國力促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以推動更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數年前,一二線城市打響了“搶人大戰”第一槍,很快這場戰爭就蔓延至全國各地,乃至下沉到諸多縣級城市。但是隨著搶人政策的不斷加碼,大城市基于市場化程度較高、政府服務功能較為完善、區位優勢突出、醫療教育資源豐富等優勢,對于人才聚集的能力遠遠超過中小城市,也就導致了它們最終拋出一些過分依賴于自身財政實力的“攀比政策”。而今,對當初政策兌現能力的擔憂,在疫情防控和經濟轉型的影響下,正成為這些地區新的考驗,也暗示著其需要重新反思自身發展定位和策略。

與一二線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歸根結底也是來自于人的聚集。在中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勞動力跨地區轉移的障礙越來越小、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日漸提高,另一方面中小城市產業支撐能力不強、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市場機制不完善,都是人口流失的重要因素。這種重大變化下,倘若中小城市繼續通過政策攀比來“搶人”,顯然是把自己置于惡性競爭的不利境地,結果也只能圖一時之爽快、陷后人于尷尬。以長遠角度和城市自身角度來看,積極修煉內功、打破發展路徑依賴,通過打造更加友好的營商環境和特色產業來聚集人口、促進經濟增長,顯然是更好的選擇。一個科技人才、一個管理人才,更加高效率地、市場化地與當地資源、政策相結合,其所迸發出的生機活力與十足后勁將難以估量。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各個地方的制度競爭和環境競爭,才是符合大眾期待和市場規律的方向??疾煨侣剤蟮乐羞@些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譬如生活補貼、子女教育、購房補貼等等,大多還是著眼于賦予人才“額外權利”,考察指標則總是暗暗錨定房市冷熱等內容。這帶來的問題就是,雖然“搶人大戰”無意中打破了很多過往看似堅硬的桎梏,但人才引進政策的成本要讓公共財政來支撐、引進政策出現的風險要政府公信力來買單,而這些利益博弈同樣需要制度來規范,也同樣是構建當地公平、公正、透明的良好營商環境逃不掉的一環。

想來,對各地而言,“搶人大戰”已由熱轉冷,戰況卻更加激烈。無論是哪里,只要能堅決貫徹落實以人為核心的發展理念,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營商環境,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導力量、最大限度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人自然是不需要搶的。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