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應對超預期變化需要系統化籌謀

原標題:應對超預期變化需要系統化籌謀

面對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國內疫情頻發帶來的多重考驗,我國經濟運行實現平穩開局,凸顯中國經濟多重韌性。想要實現中國經濟“大船”行穩致遠,在下階段穩步前行,需要通過系統化籌謀應對市場超預期變化,更好釋放出政策紅利。既要提振市場信心,穩住市場預期,也要精準投放政策紅利,激發市場活力,還要避免短期刺激帶來的負面效應。承壓而上,穩中見韌,相信中國經濟能有效應對內外沖擊,并有望保持穩定增長。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2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4.8%。從前兩月經濟數據來看,主要經濟指標均有所回升,工業生產、消費增速、投資增速均加快。但這種良好勢頭受到了一些超預期因素的擾動。俄烏爆發沖突,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內疫情近期多發,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對經濟平穩運行帶來更大不確定性和挑戰。這啟示我們,應對超預期變化需要系統化籌謀。

首先是提振市場信心,穩住市場預期。受疫情影響,一些地方的市場主體和社會個體產生焦慮情緒,市場動力呈現疲態。再加上,一些地方封控管控使得物流系統出現梗阻,使得生產鏈和供應鏈受到波及,城鄉居民生活也受到影響。疫情是對所有城市的一次考驗,當務之急是保供穩價,即確保物資充足,物流配送暢通,價格適中合理。唯有如此,內循環才能維持動力,進而為復工復產和穩經濟穩預期注入活力。確保生產鏈不因疫情而停、供應鏈不因疫情而斷,才能消弭民生層面的焦慮心理,也才能提振消費,為內循環再增助力。

其次是精準投放政策紅利,激發市場活力。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市場主體總量達到1.54億戶,個體工商戶1.03億戶,企業5100萬戶。5100萬戶企業中,中小微企業占比90%以上。中小微企業是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若中小微企業生存艱難,內循環動力提不起來,就業機會也會減少,民生福祉也會打折。越是疫情,越是要讓中小企業好好活下來,所以要持續推進針對中小微企業減稅降費,做好“減法”才能讓其渡過市場難關。同時也要繼續給其“輸血”,解決其資金難題,幫助其有序開展生產經營,實現經濟效益增長。

為扶持中小微企業,財政層面的減稅降費政策還在持續推進,央行又宣布于4月25日全面降準,釋放5300億資金盤活市場。此外,央行、外匯局也印發《關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提出加強金融服務、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23條政策舉措。中央不斷出臺惠及中小微企業的政策紅利,在當前形勢下不僅給中小微企業送去真金白銀,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全市場尤其是底層市場的信心,激活生產和消費微循環。當然,針對在中小微企業的系統性政策紅利,要落到實處并不容易,既要規范市場自利行為所致的跑冒滴漏,也要通過有序的執行和嚴格的監督,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實現通過政策“輸血”完善中小微企業的“造血”功能。

其三是避免短期刺激帶來的負面效應。 越是應對超預期變化,越不能施以強刺激的手段提振經濟增長,譬如貨幣政策的大水漫灌,再如以樓市刺激經濟增長。就前者而言,央行貨幣政策的尺度把握得非常好,以多種貨幣政策手段精準施策,而不是貨幣政策放水。就后者而言,樓市調控不能強刺激,確保房住不炒的關鍵是緩解購房者的還貸難題,適度放寬信貸額度,把握好節奏。這既能穩住實體經濟基本盤,避免美聯儲等貨幣政策帶來的資本擾亂式流動,也不會造成流動性涌向股市和樓市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面對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國內疫情頻發帶來的多重考驗,我國經濟運行實現平穩開局,凸顯中國經濟多重韌性。想要實現中國經濟“大船”行穩致遠,在下階段穩步前行,需要通過系統化籌謀應對市場超預期變化,更好釋放出政策紅利。既要提振市場信心,穩住市場預期,也要精準投放政策紅利,激發市場活力,還要避免短期刺激帶來的負面效應。承壓而上,穩中見韌,相信中國經濟能有效應對內外沖擊,并有望保持穩定增長。(北京青年報特約評論)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