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知網公益化改造正當其時
原標題:對知網公益化改造正當其時
4月17日,“因續訂費用近千萬,中科院停用知網”的消息在網絡上流傳。隨后,多個涉及知網的話題,頻上熱搜。4月19日,中國知網發布《說明》稱,2022年,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對包括知網數據庫在內的國內外部分數據庫的采購模式進行了調整,由統一集中采購模式轉變為有需求院所組團聯合采購模式。經過友好協商,調整知網數據庫訂購模式的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由各院所選擇訂購內容,計劃在近期完成組團工作、簽署協議并啟動2022年度服務。(4月19日 《光明日報》)
據悉,知網此前曾因頻繁漲價遭到高校抵制。2012年至2021年的10年間,至少有北京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6所高校,先后發布公告暫停使用知網,停用原因均為“知網漲價過高”,超出年度預算,高校不堪重負。
公開資料顯示,知網由上市公司同方股份100%持股。2020年,知網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1.68億元,毛利率為53.93%。2021年上半年,該公司主營業務收入4.96億元,毛利率為51.30%。作為我國文獻數據最全面的網上數字資源庫,從經濟效益看,知網賺得盆滿缽滿。但與此同時,“知識很貴”成為骨感現實,知識界人士苦知網久矣,其屢遭抵制不足為奇。
知網的問題遠不止“知識很貴”,涉嫌廣泛侵權也是不爭事實。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南政法財經大學教授趙德馨狀告知網侵權一事引發關注,結果以知網賠償70多萬元告終。事實上,遭知網侵權的作者隊伍龐大,他們或被蒙在鼓里,或不知維權路徑,或因維權成本大而放棄,但這已成為懸在知網頭上的“定時炸彈”。
涉嫌壟斷是知網無法回避的又一難題。經過20多年快速發展,在國家有關單位大力支持下,知網利用先發優勢,成為全國文獻數據最廣泛、最集中、注冊用戶最多(超過2千多萬)的行業“巨無霸”,優勢地位明顯。多年來,由于服務費持續大幅漲價,“店大欺客”成為常態,并因此遭“涉嫌壟斷”舉報。今年3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一司回復媒體稱,“市場監管總局正在核實研究”。
知網始建于1999年,初衷是“建設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彼時,互聯網剛在我國興起。如今,進入數字化時代,海量文獻數據是國家重要戰略資源,保障這些數據安全被提到極為重要地位。因此,從這層意義上說,積重難返的知網已難以擔當新的歷史使命,必須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以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
為此,筆者建議對知網進行公益化改造。首先,由國家級文獻機構(如國家圖書館)以適當方式收編、收購知網,確立新發展目標,重建運營架構和模式;其次,將其定性為非營利性機構,以公益、免費服務為主,即使少量收費服務也實行統一指導價;第三,理順文獻資料知識產權關系,盡量取得廣大作者(權利人)支持,無償讓渡上網文獻資料的知識產權,將運營成本和涉訴風險降至最低。(徐林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