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沉式就業”,看個體對“職業等級觀”的突圍
原標題:從“下沉式就業”,看個體對“職業等級觀”的突圍
近日,北京市朝陽區分兩個批次公布了2022年考試錄用公務員擬錄用人員公示。從公示的名單來看,多數擬錄用人員畢業于名牌大學。其中備受關注的是,一個街道的城管執法崗位的擬錄用人員,獲得了北京大學博士學位。(4月14日 每日經濟新聞)
從03年的“北大畢業生賣肉”到前陣子上熱搜的“北大博士入職城管”,諸多“傷仲永”現象頻繁牽動著大眾的目光。從“985”“211”的名校畢業生到基層城管、工廠工人的身份轉變,眾多網民發出“人才浪費”的惋惜與對“教育錯配”現狀的熱議。筆者認為,民眾能夠從“名校生下沉式就業”的現象中反思教育內卷下的“文憑貶值”是好事,但我們同樣也要以平等的態度尊重與對待每一位個體的職業選擇,以防在固化的“職業等級觀”中陷入價值判斷失衡的困局。
“基層城管”“外賣員”等不被傳統“職業等級觀”看好的“下沉式就業”之所以頻受名校生青睞,必然有其可取之處。疫情之下,就業環境迎來愈演愈烈的內卷浪潮,同時互聯網大廠“996”猝死的新聞層出不窮。從“躺平”“摸魚”等新詞的出生中,不難窺見年輕一代職業選擇觀正向著“穩定”“踏實”轉變。
比起孤注一擲的冒險創業、身體與高薪不可兼得的“996”工作,作為“鐵飯碗”工作的頭牌——公務員,以充足的就業安全感與根深蒂固的社會認同吸引著大批年輕人。其相對平等的薪酬待遇,以及穩定有序的工作生活滿足著畢業生們對未來回報的大部分期待。而作為“自由職業”的代表——外賣行業以相對自由的勞動時間,與相對廣闊的工作空間也收獲了許多青睞。
名校畢業生一方面享受著母校頭銜賦予的“天才光環”,另一方面被社會賦予為國貢獻人才力量的重要使命。而脫離固定軌道、從事基層工作或投身自由職業的選擇與人們殷殷期待相悖,因此容易遭受視線聚焦的層層壓力。而這些對“城管保安”“外賣員”等職業選擇的苛責評判,暴露著傳統“職業等級觀”對人們思想的固化與對畢業生個體選擇的忽視。
傳統“職業等級觀”將社會工種以工薪收入、權勢地位等標準進行分層評級,享受著優質人才資源的“白領”“管理層”位列“精英”階層,而體力或技術勞動者則被劃到下層。而當“精英”階層將學歷視為敲門磚時,學歷與職業就被緊緊綁定,產生了一種狹隘的評價體系。這種體系用“下嫁”與“逆襲”來定義就業者的選擇,忽視了個體選擇的創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某個行業發展的可能性。
《北京晚報》在回應北大博士入職城管時提到,基層才是治理科學化現代化的根基和抓手。基層公務員不僅不是“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一天”,更要擁有強大的內心與很高的智慧,才能應對紛雜的治理課題。同樣,當清華畢業的“35K保姆阿姨”被人們用“學歷貶值”簡單定義時,家政行業廣闊的需求市場與行業自身的進步與升級往往被忽視。
每一位個體做出的選擇都值得被理解與尊重,每一個靈魂奔向的道路都必然有其獨特的考量。每一位求職路上的年輕人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他們的個體選擇必然都是在深思熟慮后做出的選擇。而媒體和社會輿論對“名校生‘下沉式就業’”事件的苛責評判和過度聚焦,不但會賦予畢業生更多的束縛與壓力,同時也強化著“學歷唯一論”與傳統“職業等級觀”。
名校生“下沉式就業”是一種個體選擇對傳統“職業等級觀”的突圍,是對個體價值的自證,也是為更多行業注入全新的血液與活力。因此,與其用傳統“職業等級觀”去窄化年輕一代的道路,不如移開對“名校”標簽的聚焦,給予他們平等的尊重與理解。(劉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