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物流配送就是“輸血救命”
原標題:疏通物流配送就是“輸血救命”
4月17日,關于京東物流3246名快遞小哥、分揀員采用“單向物流”方式支援上海的消息刷屏。據悉,目前上海電商平臺非涉疫大倉已恢復營業42個,非涉疫前置倉恢復營業779個,外賣騎手在崗人數1.8萬多人,每天的配送單量180萬單左右。同時,超市賣場等重點保供企業的線下門店也在逐步恢復營業。截至4月15日,重點超市賣場的非涉疫門店開業1011家,上崗員工數量較前期增長37%。
除了京東馳援上海的快遞小哥,其他物流配送公司也行動起來。據悉,奔赴上海的快遞“逆行者”,主要是負責末端配送和分揀。按照這一速度,大約一周后上海物流配送將恢復至疫前的80%,用不了多久上海物流配送網絡將完全恢復。這也意味著,上海物流配送的梗阻將會化解。
全國馳援的物資充足,但到了社區,卻沒有足夠專業的人員配送上門。“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梗阻,凸顯市場微循環梗塞,民生受到了嚴重影響。因此,疏通梗阻,需要專業的市場配送人員去解決,僅靠行政命令、社區疲勞戰和志愿者的激情是不行的。一方面,大數據技術支撐下的數字經濟新時代,物流配送已成為民眾主要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另一方面,物流配送送貨上門的微循環和生產、銷售、平臺、路網構成了中國的內循環系統,為社會經濟和市場民生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動能。
受疫情影響的城市釋放的信號表明,疏通物流配送不僅是打通市場微循環,更是“輸血救命”。物流配送公司向上海增援,找對了化解民生難題的好辦法。讓專業的物流小哥動起來,才能讓全國馳援的物資商品送到千家萬戶,既消解民眾生活焦慮,也對得起八方馳援的善心愛意,更能通過市場力量彌補社會組織的不足,重振民眾對基層治理的信心。
無論上海還是其他城市,社會民生需求不可輕視。我國基層治理有其獨特優點,社區和警方的雙重網格化加上志愿者的愛心與熱情,足以將民生紅利觸及千家萬戶。不過,在疫情等緊急情況來臨時,除了靠強大的國家動員力量,以及沉到基層的社會治理外,還需要市場配置資源。尤其是市場化程度較深的城市,就越要盡快發揮出市場在疏通供需兩端、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梗阻的力量。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物流人員進駐上海,實際也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及時補上了市場化派送的短板,疏通民生供給微循環,加快解決民生物資所遇到的配送難題。有了市場化物流配送公司的支援,就會盡快恢復人們所熟悉的常態生活方式,進一步提升居民的抗疫信心,化解了人們疫情困境下滋生出的焦慮情緒,更優化了配送供給市場,消除了高價配送、跑腿費畸高的亂象。
疏通物流配送微循環,不僅僅是破解上海救援物資難以入戶的問題,也為抗疫下的封控區提供了保供穩價的解決方案。物流配送做大做強了中國數字經濟,也提升了中國消費動能和民生獲得感。在日常生活中,物流配送帶給千家萬戶更好的消費體驗;而在緊急時刻,市場化的物流配送則是為保供穩價“輸血救命”。(張敬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