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變臉”詐騙頻現,謹防深度合成技術作惡

原標題:“變臉”詐騙頻現,謹防深度合成技術作惡

一段視頻、一段語音未必是真人拍攝或者錄制。在你不知道的手機App后臺、支付界面、門禁閘機,或許有人正在盜刷你的臉……去年以來,多地發生“變臉”詐騙案。“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隨著深度合成技術迅猛發展、落地場景激增,一些不法分子趁機牟利。音頻、視頻等合成技術濫用,對人臉、聲紋、指紋等個人敏感信息保護形成挑戰。(4月14日《北京青年報》)

前幾年剛出現的“換臉”技術,還略顯粗糙,肉眼仔細辨認尚可識破,支付平臺亦可識別真偽,卻已經令大眾心驚肉跳,擔憂技術會迭代升級,帶來更難以控制的后果。擔憂不幸言中了,隨著深度合成技術飛速演進,用靜態照片、音頻可制作為人臉動態視頻,可完成豐富表情,模擬效果極為逼真,已經能夠騙過支付識別系統,人工審核亦難辨真假。近年來頻頻發生的“變臉”詐騙案,凸顯深度合成技術遭到非法濫用,成為犯罪分子作惡的工具,需要嚴加防范。

在網絡詐騙鏈條里,身份核驗是一道繞不過的關卡,不法分子需要突破這個關卡,才能辦理實名制手機卡、登錄網銀賬戶、電子轉賬提現等,難度很大。如今,深度合成技術成為一把利器,破解身份核驗的難度越來越低、耗時將越來越短。相應的,針對深度合成技術的識別技術不斷迭代、檢測手段持續增強,但依然沒能跑贏“偽造”技術升級的速度,使得不法分子能夠利用深度合成技術,實施精準詐騙,侵害他人人身和財產安全。

深度合成技術的成熟,讓眼見不再為實,將虛擬與現實的界限進一步被模糊。技術本身是中立的,如果將深度合成技術用于影視、游戲、醫療、教育等領域,必將發揮出強大的力量,給相關行業帶來顛覆性的創新發展,給大眾帶來超乎想象的產品和服務。可是,當技術失去控制,落入不法分子手里,就變成了害人的工具,給社會大眾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和傷害。

很多得到廣泛市場應用的技術,都經過了由復雜到簡單操作的階段,從小眾化到大眾化的全面普及過程。由功能單一、操作復雜的“換臉”“擬聲”等技術,演化為操作簡便、成熟度高、成本低廉的深度合成技術,亦體現出了這些特征,也是不法分子輕易上手的主要因素。因此,除了發展“深度偽造內容”檢測技術,監管部門也應對深度合成技術進行全面評析,及早做出研判和部署,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機制。

近年來,針對深度合成技術遭惡意使用,各國紛紛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探索深度合成的治理路徑。美國從聯邦和州層面進行專門立法,歐盟將深度合成納入《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等現有法律框架規制。國家網信辦公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亦對深度合成技術做出了一系列較為明確的規定和指引。因此,刑法應對深度合成技術濫用行為予以規制,同時從風險防控的角度,加強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對于“深度偽造內容”,平臺應依法履行安全管理義務,落實管理責任,圍堵黑色產業鏈的生存空間。(江德斌)

標簽: 不法分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