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紓解職校實習亂象的關鍵是“依法治校”

原標題:紓解職校實習亂象的關鍵是“依法治校”

盡管三令五申,依然亂象紛呈。

據《半月談》報道,近日,云南一職業院校17歲學生實習疑似“勞累病死”,案件引發社會關注。死者家屬稱:“2019級五年制護理6班學生小楊被學校以實習的名義安排到企業打工,在每天12小時的高強度勞動下,勞累到生病都不允許請假就診,最后因不能及時就醫而死。”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原本意在提高職業學校學生技能,讓職校專業和產業密切接軌的職校實習,在少數地方演變為向流水線工廠提供廉價勞動力的“賣人頭”交易。工廠缺人,給勞務公司報價25元每人1小時的費用,勞務找到學校相關人士,給學校22元每人1小時的費用,學校給學生15元的工價,差價7元就是提成。假如學校組織300人,一個人工作1個月,每天10小時,那么學校就能提成63萬元。

來錢如此容易,亂象自然難治。這讓人想起《官場現形記》有言:“小處不可大算,一天一兩,一年三百六十兩。”是的,職校再小,幾百人規模還是有的,加之有的頂崗實習長達12個月之久,且職校多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盤算下來,賺“人頭費”的生意自然是細水長流、盆滿缽滿。

職業教育,離不開去廣闊天地實踐鍛煉。但是,少數職業院校打著“校企合作”“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旗號,以各種強制手段讓學生成了廉價勞動。原本意在提高技能、讓職校專業和產業密切接軌。在少數地方卻演變為向流水線工廠輸送廉價勞動力的“賣人頭”交易。

丑聞一樁樁,鬧劇一幕幕。被“母校”合伙賺差價的經歷,是少數職校生的一生的夢魘。早在2016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有針對性的設置了實習的底線;去年年底,教育部等八部門又修訂了該規定,以1個“嚴禁”、27個“不得”為實習劃出紅線。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似乎仍難以有效禁絕“學生工”亂象。

問題的關鍵在哪里?當然是“吃相難看”的學校。

道理很簡單:縱使勞務中介再壞、無良企業再惡,離開作奸犯科的少數職校,顯然也是掀不起風浪來。實習亂象歸根到底來說,還是職校的內部管理出了問題。沒有“母校”要賣“學生工”的心,哪來所謂的“剛需”與“產業鏈”?

因此,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加強職校實習全程監管,讓實習生有話語權。到哪里實習、實習什么、責權利關系如何,都應該公開公示,并接受社會的全域監督。二是讓依法治校在實習環節剛性起來。不能總是道德說教,零容忍、大罰單,甚至不妨將賺“人頭費”的職校關停了之,總之,像禁絕酒駕醉駕一樣對待職校實習亂象。該巡視巡察的巡視巡察,該無縫監管的無縫監管。只有罰出痛感,才能以儆效尤。

實習不是生意,學生不是豬仔。把職校實習生當成廉價“學生工”的,拉入黑名單,有一起查一起、查一起治一校。惟其如此,紅線和底線才能“長牙齒”,實習生的合法權益才能真落地。(鄧海建)

標簽: 職校實習紅線職校 內部管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