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北大博士考城管有何不可?別拿過時鄙視鏈評頭論足

原標題:北大博士考城管有何不可?別拿過時鄙視鏈評頭論足

近日,北京市朝陽區公布了2022年公考擬錄用人員名單,海內外名校畢業生云集且95%以上都是碩士和博士的情況,讓一些人很是驚嘆。其中,一位入選“城市管理執法崗”的北大博士更成為議論焦點,大材小用之類的論調紛至沓來。

算起來,如是場景幾乎隔上三五個月就要上演一番。名校畢業生特別是清北畢業生,從當基層公務員,到當房屋中介;從當中小學老師,到當網紅主播、脫口秀演員,總能引發輿論關注,招致一些人的指指點點。這些聲音的邏輯無外乎名校畢業生應當干大事,投身基層崗位純屬資源浪費,踏入新業態新職業更是“有辱師門”。在為當事人硬貼上“胸無大志”等標簽之后,這些人往往又要“以小見大”地感慨“內卷激烈”“社會無望”等等。

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學校排行榜”“職業鄙視鏈”,讓一些人生成了一套異常僵化的“擇業觀”“成功觀”。一些名校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屢屢成為“新聞”,就在于其顛覆了這種刻板印象。在那些為名校畢業生劃定“硬性選擇路徑”的人看來,讀書背負了過多的目的,專業要選好就業的,工作要選賺錢多的,至于個人性格特點、人生志趣反倒是次要的。

但時至今日,對很多“90后”“00后”來說,讀書就業的價值依歸并非就是“賺大錢”“出大名”,從心出發才是第一位的。“學霸”為何不能教小學生、說脫口秀?只要自食其力、自得其樂,社會百業任其選擇。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自由生長,選擇過自己喜歡的人生,難道不是更好嗎?

更要指出的是,至今仍有不少人對于基層崗位存在嚴重誤解。比如有人諷刺碩士博士考基層公務員,相當于干了一個“高中生就行的工作”。殊不知,“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才是治理科學化現代化的根基和抓手。尤其是在北京等超大型城市,治理進入精細化階段,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基層公務員不僅不是“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一天”,更要擁有強大的內心與很高的智慧,才能應對紛雜的治理課題。

比如老舊小區改造,政策的消化吸收、民意的搜集分析、施工的統籌調度、物業的引入管理等,無不是既專業又復雜;再如疫情防控,如何高效流調溯源,如何調集分配物資,如何滿足非常時期的民生所需,這種復雜的工作平衡,絕非誰都能勝任。說到底,在現代化社會,無論把哪個領域哪項工作做好做精,都需要專業的能力、足夠的熱情。廣納人才、才盡其用,是必須的,剛畢業的年輕人愿意到一線摸爬滾打、學以致用,不正是一種雙贏?

職業本無高低貴賤,只有喜不喜歡、適不適合。只要是理想所系,無論平臺大小,所在之處皆是廣闊天地。作為普通的社會一員,當我們想要孩子遇到更優質的師資、期盼社區治理得更好時,有沒有想過,這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優秀的年輕人加入其中?少一點想當然的評頭論足,這是對別人起碼的尊重,也算得上一種必需的網絡文明。(夏天)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