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咸菜”微短劇是對快消費的粗暴迎合
原標題:“數字咸菜”微短劇是對快消費的粗暴迎合
2022年,微短劇火了!年初,一部《大媽的世界》引發年輕人熱議,網絡評分高達8.1。更早一部名為《這個男主有點冷》的短劇合集,總時長不到50分鐘,播放量卻高達10億次。這種內容浮夸俗套、劇本只求速成、拍攝不談美感、配角基本外包的微短劇,被稱為“數字咸菜”。(4月12日《北京日報》)
微短劇是一種單集時長不超過10分鐘的網絡劇。微短劇早已存在,隨著短視頻近年真正火了起來。2020年,國家廣電總局在重點網絡影視劇備案后臺新增“網絡微短劇”類目,并出臺內容審核文件把微短劇納入監管范圍。微短劇由此進入發展快車道,過去三年年產量從幾百部激增至幾萬部,豐富了文化產品。
微短劇之所以迅猛發展,從需求端來說,這種迷你網劇因單集時間短、節奏快、劇情反轉多,直戳觀眾心里,受到不少網民青睞。從供給端看,由于微短劇投資少、制作周期短、播出平臺多、商業變現方式多,受到了資本和網絡平臺的追捧。在每年幾萬部微短劇中不乏好作品,但不少是“數字咸菜”式微短劇。
所謂“數字咸菜”,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其“短、平、快”的特點比較適合數字時代的文化消費,而“咸菜”意味著既“土氣”又有“味道”,卻沒有多少營養價值。這種劇的制作方主要是為了追求網絡流量,要么通過分賬和廣告獲取利益,要么包裝主角進行引流繼而通過直播帶貨來獲利,較少考慮作品質量。
無論是只求速成的劇本,還是不談美感的拍攝,或是浮夸俗套的內容,都很難與“高質量”“藝術性”聯系起來。這大概顛覆了傳統影視創作者的價值觀。直白地說,這種“數字咸菜”微短劇受歡迎有市場,主要是對網絡快餐文化消費的粗暴迎合。因為當下很多網友沒時間看拖沓長劇,這種微短劇迎合了需求。
在今天很多人的時間被工作、學習、生活切成碎片化的情形下,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完整欣賞傳統電視劇,而單集不超過10分鐘的微短劇,很多人可以隨時隨地相對完整地進行瀏覽。正如網友所言,“一晚上看完一部劇不是問題。”但遺憾的是,部分微短劇只是粗暴迎合了快餐文化消費,對觀眾的滋養很有限。
而且,“數字咸菜”式微短劇,會對觀眾產生某些不良影響。比如說,觀眾經常看這種劇會拉低欣賞水平,使觀眾習慣于浮夸、低俗的東西,對生活對藝術缺乏高質量追求。特別是未成年觀眾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誤導。然而某微短劇導演透露,6歲到17歲的用戶占到60%以上,這不免讓人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外,不少微短劇還涉嫌侵權。有短劇編導透露,除了原創,更多劇本則是靠編劇“洗”出來的,“根據小說保留大致框架,其他的名字、地點能換就換,防止侵權風險。”盡管采取比較狡猾的手段抄襲,但小說作者一旦發現并維權,這種微短劇仍可能構成侵權。而且,這種劇本創作屬于歪門邪道,必須糾正。
要想讓微短劇在保留“短、平、快”等特點的同時,由數量型發展走向質量型發展,給觀眾更多思想、藝術滋養,對未成年人少些錯誤引導,一方面需要有關部門和播出平臺分別在備案、審核關節把關。另一方面,擅長長劇大片的制作方也要轉變觀念,看到市場對微短劇的需求,以高品質微短劇倒逼市場升級。(老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