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高價低質”童書騙錢坑娃
原標題:別讓“高價低質”童書騙錢坑娃
要價高,精品少;“換湯不換藥”,常談老一套;知識含量高,閱讀趣味低……“童書角”是書店的熱門區,也是出版問題的重災區。據新華社報道,無論線上線下,童書市場亂象頻現。比如,在一家大型連鎖書店內,不少童書內容大同小異;在記者隨機選取的十本童話故事中,灰姑娘出現了7次,睡美人出現了6次。價格方面,2020年上半年少年兒童讀物平均單冊定價達37.05元,而在圖書“質量管理2021”專項工作共組織抽查的300種圖書中,62種圖書差錯率超過萬分之一,其中不少就是2020年以來出版的少兒圖書。此外,在網上及實體店售賣的一些童書里,還能找到恐怖神話、封建糟粕等片段。
童書千千萬,好書卻難選。這并不是說,市場上缺乏優質少兒讀物。從經典童話到流行繪本,從歷史人物到詩詞歌賦,不少青少年讀物幫助孩子們拓寬了眼界,增添了思考和創造的原動力。不過,從市場整體水準來看,書架商品魚龍混雜卻是普遍現象,出版水平良莠不齊更長期為家長詬病。部分圖書粗制濫造、注水嚴重、抄襲成風,往往導致家長為孩子選書如同拆“盲盒”,陷入高低難辨的尷尬境地。再加上童書單價動輒幾十上百元,買到“山寨書”、“低質書”的家長們只能白白花了冤枉錢,根本達不到以圖書提升孩子本領、滋養孩子心靈的目的。
圖書市場有所謂“孩子的錢最好賺”、“得少兒者得天下”等說法。據《2021年圖書零售市場報告》統計,過去一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為986.8億元;在28種銷量百萬以上的圖書品種中,少兒類仍是碼洋比重最大的類別。童書市場的龐大規模和種種亂象之反差,正是不少商家爭相入局、急功近利的有力證明。他們一面盯上童書這塊“蛋糕”、瞄準家長心理,一面缺乏職業素養、不守誠信底線;個別商家把低質圖書標上高價,再打折營銷,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不少出版社隨波逐流,不再花費時間打造精品。然而,書籍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營養液”,怎能成為“來錢快、賺錢易”的生意經?諸如抄襲、注水等蒙混過關的價值取向,又怎能一路暢通地以如此生動的方式寫入童書?千篇一律的情節、錯誤歧義的描述、毫無禁忌的展現,不僅難以激發孩子們的閱讀熱情,而且可能錯誤地引導孩子們的行為習慣,把“營養液”變成無味的快餐,甚至是帶毒的“藥水”。
童書出版不是“小兒科”,低質童書的負面作用不容小覷。除了提高行業編審門檻和自律意識,監管部門也要扛起責任,凈化市場;法律法規更要在禁止童書注水及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多方面進行細化。期待孩子們的精神伙伴更可愛有趣,青少年的精神食糧更健康多彩。(辛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