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而不息解決公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原標題:馳而不息解決公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日前,北京市委、市政府發布《關于深入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北京實現碳排放穩中有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消除劣Ⅴ類水體,綠色北京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碳中和取得明顯進展,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基本建成。
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施意見》提出的22項具體措施,彰顯出北京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要為目標,集中解決公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戰略定力。
北京環境污染治理的成績單,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想。2021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優良天數增加到288天,占全年的78.9%;水清岸綠處處美景,密云水庫蓄水量最高達35.79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開窗見景、出門見綠”,森林覆蓋率達到44.6%。以高水平生態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北京經驗”被納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實踐案例”,為全球城市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城市提供了重要借鑒。
北京生態環境指數連續7年改善的背后,是始終堅持生態為民的問題導向,始終堅持保護力度、深度、廣度一體發力,始終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結果。“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生態治理新格局,不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白天望見藍天白云,夜晚看到星星月亮,曾是公眾對北京生態環境最大的心愿。大氣治理順理成章成為北京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民心首役”。從1998年到2012年,燃煤設施大規模改造、機動車排放及油品標準升級、公交等重點行業車輛更新換代等新政相繼實施。2013年,北京開始執行新修訂的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聚焦PM2.5的大氣污染防治戰役全面打響。北京《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圍繞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等,提出84項重點措施,每項任務都細化完成時限和責任單位。從那時起,北京連續實施16個階段大氣污染控制措施、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和“一微克”行動,公眾的藍天幸福感不斷提升。
解決公眾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北京藍”開了個好頭。隨著大規模國土綠化的展開,出門進公園,耳畔聞鳥語的綠色獲得感正在成為北京人的日常。
生態環境改善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需要我們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更加聚焦公眾身邊突出的問題,以點上突破,帶動面上開花,切實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對北京而言,在較高起點上推動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需要加大技術、政策和管理創新力度,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
比如,針對公眾反映比較強烈的新能源車使用便利度不足問題,只有適度超前建設充換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才能讓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更為人們所接受。針對公眾頗為頭疼的餐飲油煙問題,必須在加強商務樓宇、經營性餐飲單位日常監管執法的同時,研究推動家用高效抽油煙機的替代方案。針對噪聲污染問題,需進一步明確各類不同噪聲的防治責任主體,等等。
只有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具體舉措間的關系,做好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與市場的協調,才能推動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只有從小切口入手,更加聚焦問題導向和民生關切,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才能擁有更加牢固的低碳綠色根基。(栗玉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