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無煙祭掃”蔚然成風,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
原標題:清明“無煙祭掃”蔚然成風,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
“人間氣清景明,世間萬物皆顯。”又到一年清明時。對于中國人來說,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氛圍,清明節也概莫能外。從掃墓到祭祀,從郊游到踏青,清明節的儀軌里,可以窺見千年農耕基因的承襲。所有傳統節日,都歷經了歷史長河的淘洗,即便時移世易,其中的硬核內涵始終存在。如果要問新時代的清明節有何不同,那應是在與主流價值觀的同頻共振之下,讓人們多了份與時俱進的認同與感悟。
祭祖思親,在慎終追遠中沉淀家國情懷。歲月之犁深耕著倫理文化的深厚土壤,而傳統節日則是在此基礎之上結出的豐碩成果。“燃三柱清香,點兩根明燭,燒一些紙錢”——這些清明傳統習俗曾在民間風靡一時,而新時代則賦予了“無煙祭掃”的新場景。在“變”與“不變”之中,那份存于心里的慎終追遠,依然故我地在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得以延續。用掃墓祭祀來弘揚孝道親情,在追思祖先中增益家族認同,一次祭祖思親就是對家國情懷最深厚的沉淀,而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清明節不啻是一次“從心出發”的尋根之旅:近則身家,遠則天下,一近一遠,構筑了中國人獨有的價值理念。由此可見,清明節傳統文化的浸染,讓家國情懷更顯炙熱。
緬懷英烈,在身心肅穆中賡續奮進力量。《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放眼全球,世界各國各民族無不捍衛和尊崇自己的英雄,在重要節日緬懷英烈,已成為傳統的儀式。隨著清明節的臨近,全國各地的烈士陵園都會迎來祭掃高峰。因疫情防控需要,多地開展線上“清明祭英烈”活動,以此緬懷先烈、寄托哀思。“英雄者,國之干。”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必定崇尚英雄。在清明節,我們追思為人民獻出生命的英雄,在逝去與銘記、在感恩與傳承之中,為后人賡續奮進的力量。
“植”此青綠,在走進自然中感知綠色發展。“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在仲春暮春之交的清明,處處可見“人間四月天”的美景,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時節。在綠水青山之間徜徉,讓人不由得產生回歸自然的本真,清明節植樹的傳統文化習俗由此而來,并延續千年。清明前后,人們“植”此青綠,讓時令節氣與綠色行動融匯,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合一之意,是“天地之間有大德”的生動詮釋。綠色發展理念,在這個時代人心所向。清明節植樹,隨處可見山水青顏的“草木蔓發”和綠色發展的“春山可望”。
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是歷史沉淀的結果。如果只是應景般地過節,又怎能從內心深處感悟到那獨一份的文化底蘊。基于此,我們更要清晰地看到,清明已然是一個凝聚情感與力量、傳承與奮進的節日。不拘泥于“傳統歸傳統,現代歸現代”的窠臼,而是讓傳統文化與時代同頻共振,就好像大地的春和景明,往往來自于萬物的吐故納新。這份來自于清明節的深刻感悟,我們每個人當念茲在茲。(謝偉鋒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標簽: 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