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馳援上海,守“滬”抗疫成果
原標題:積極馳援上海,守“滬”抗疫成果
上海疫情牽動人心。全國各地醫護人員緊急奔赴上海,守“滬”者們來了!4月4日,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介紹,目前全國15個省份已派出醫務人員3.8萬多人前往上海,同時調集核酸檢測力量238萬管支援上海。其中,9個省份派出1.1萬多名醫務人員,承擔方艙醫院醫療隊的任務,4個省份派出超過2.32萬名醫務人員,承擔核酸采樣任務。另外從12個省份派出了實驗室核酸檢測隊伍,將近4000人。
為盡快控制住這一輪疫情,全國多省市醫療隊伍在短時間內完成動員集結,迅速奔赴一座城市,并且總人數達數萬人,這樣的規模、效率和力度,只有在新冠疫情暴發初期的武漢曾經出現過。兩次全國性的馳援帶給我們相同的感動,醫務人員逆行的背影、鏗鏘有力的步伐、堅定無畏的眼神等,再次讓人為之動容。今非昔比,不少人難免在心里比較,兩次大規模馳援行動有何異同?
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展現出我國獨特的制度優勢與協調能力。疫情發展迅猛,單靠一地自身的力量很難應對,外地齊伸援手,成為共克時艱的有力舉措。抗疫“一盤棋”在管理上能夠將人力物力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進而發揮出眾志成城的抗疫力量;在技術上則能強化流行病學調查、流動人口管控、信息交流等跨區域合作,使疫情防控更加嚴密有效。
更值得一提的是,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跨地區支援抗疫,完全沒有利益方面的羈絆,甚至外地醫療團隊直接接手當地的醫療機構,也不會出現任何顧慮,將來外地醫療團隊移交與撤離,也會水到渠成。外地與異地的醫療團隊,完全可以像自家人一樣交流與合作,這種獨特優勢在抗疫過程中得以充分展現。
馳援武漢和馳援上海,兩者最大的不同是新冠病毒的傳播特點發生了變化,民眾對待疫情的態度也隨之出現一些波動。當前的變異毒株的傳播力更強,而毒性有所減輕,有些人因此認為,變異毒株既防不勝防,也沒有必要嚴格防控。社會上出現與病毒共存、甚至“躺平”等想法,彌漫著一股消極情緒。
可是,如果當前放松防疫,就會讓過去的抗疫成果付之東流。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表現良好,民眾的生活也未受太大影響,這些都歸功于科學嚴密的防疫措施。我國的人口基數十分龐大,醫療資源又相對緊缺,每萬人醫生數和床位數等指標都處于較低水平,倘若輕易放松,疫情卷土重來,醫療資源擠兌現象一旦普遍出現,后果不堪設想。
有人認為,新冠疫情就像是一個大號的流感,這種想法也存在風險。變異毒株的毒力的確在逐漸衰減,但是否已衰減到可以放開的地步,不能僅憑主觀感受。因為一旦判斷失誤,社會將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最科學穩妥的做法就是保持定力,靜待其變,然后再根據疫情發展的特點,在防疫措施上適時再作調整。
因此,多地積極馳援上海,既是為了支持上海遏制這一波疫情,也具有從整體上捍衛抗疫成果的重要價值。時間站在堅守者的一邊,只要發揮出我們的抗疫優勢,這波疫情就會很快得到遏制,到時再回過頭來看待這次抗疫行動,就會認為,目前的付出與堅守,既科學又有價值。(秋實)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