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多名中青年科學家英年早逝,如何為科研人解壓松綁

原標題:多名中青年科學家英年早逝,如何為科研人解壓松綁

近日,據澎湃新聞報道,今年3月,僅在短短十幾天內,中國科技界就有多名正值盛年的中青年科學家逝世。這些優秀人才在風華正茂的年歲離去,是我國科研事業的重大損失,令人扼腕嘆息。經媒體報道,這些消息在社會上頗受關注,也在科研界引發了反思:如何避免“早夭現象”在中青年科學家身上重演,又該如何盡早關注到他們的工作狀態變化與心理健康問題,為他們解壓松綁,決定著他們能否心無掛礙地輕裝上陣,做出更多創新成果。

有人說:“科學家的身體不是自己的,而是國家的。”這句話的意思當然不是否定科學家的個人主體性,而是用特殊的修辭手法形容科研人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很可能促成重大技術變革,創造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因此,社會怎樣去關懷和支持這一群體都不為過。令人心痛的是,不管我們愿不愿意看到,近年來,不乏有中青年科學家英年早逝,社會上將科學家稱為“高危群體”也并非危言聳聽。

有文章在分析相關案例后指出,早夭科研人員對外公布的死因不是因病去世、突發疾病,就是猝死,幾乎都與身心健康因素有關。這啟發我們去追尋造成他們身心壓力的影響因素,并將其轉化為更具體和有針對性的保護性措施。

要觀察科研人員過得好不好,有哪些訴求亟待解決,實際調查最有說服力。在中國科協發布的《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出,科研項目管理繁文縟節較多、科研經費管理不科學不合理問題也較為突出,項目預算執行時不能根據科研實際需要自主調劑、項目經費報銷程序繁雜、疲于應付經費審計等新問題突顯,和績效考核、職稱晉升等有關的科技評價導向也有不合理之處。更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的是,科技工作者總體平均每周工作49.7小時,比法定勞動時間多24.3%,超時工作情況不容小覷。

多重因素的疊加擠壓,影響著科研工作的大環境。“內卷”情況在學界也不容小覷。為了拿到更多項目、課題,學者們不得不展開激烈的業績競賽,在過度競爭的局面下,科學家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卻不見得能產出更好更多的研究成果,導致出現“上位者勞累、后進者憂慮”的現象。功利的競爭文化也可能改變科學研究的純粹性,為了防止冷板凳還沒坐熱就被抽走,許多學者疲于完成學術KPI,這使得他們無法潛下心來制定科學合理的學術規劃,難以獲得穩定的研究產出,也無法取得重大的原創性成果。

長期難以紓解的科研壓力,會使科學家身心皆疲,積累慢性疾病和導致突發疾病的不利要素。有調查數據顯示,對比2009年和2017年兩次大規模心理調查,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呈升高趨勢;有42.2%的科技工作者有輕度焦慮表現,有8.8%的受訪者具有中度焦慮問題,另有4.5%的人存在重度焦慮。保障科技工作者的正常休息,通過體檢及時篩查潛在病癥,并為其制定相應的健康營養計劃,可以讓他們在忙碌的工作間隙重視身體不良反應,走出“亞健康”狀態。在保障隱私的前提下,主管單位也可以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使他們的抑郁和焦慮情緒得到釋放。

經歷一路艱辛跋涉,中青年學者正處于“出成果”的年齡,甚至一些人已經成為各科研機構的學術帶頭人。然而,一旦他們因為健康原因遭遇不幸,他們積累起來的學術資本也將煙消云散。為此,科技界有必要作出改變,營造積極健康的科研文化,進一步改革科研評價體制,保證科技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公平性,讓科研工作者能安下心來、做出成績。(白毅鵬)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