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翻譯”背后的反華輿論戰
原標題:警惕“大翻譯”背后的反華輿論戰
近段時間,各路境外勢力在網絡空間發起的對華“認知戰”層出不窮。其中,一場所謂的“大翻譯運動”格外引人關注。一些人挖空心思截取中文社交媒體上的個別極端言論,添油加醋進行翻譯,向外國受眾傳遞帶有明顯敵視意味的誘導性信息,以期在境外輿論場污名化中國。
在今天的媒介環境下,人人都有麥克風,發聲門檻一再降低。眾聲喧嘩中難免泥沙俱下,當然也包括一些極端化情緒化言論。這既是各國輿論場的通病,也是網絡空間治理需要重視的問題。但所謂的“大翻譯運動”,卻是在有意擇取放大中國輿論場中的少數極端言行,將其“包裝”為整體國民的思維方式,迎合并進一步強化西方對華業已存在的偏見。這種煽動仇恨制造對立的行徑,用心險惡不難想見。
那么,是誰在操弄“大翻譯”?溯源這條反華流水線不難發現,大量牽頭賬號都與國內一個名為“神友”的網絡群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人曾盤踞于一些貼吧,利用表情包、諧音梗、縮略語等方式陰陽怪氣地“鍵盤議政”,輸出各種“恨國”思想。在平臺的多輪打擊下,“神友”早就成了國內網絡世界里的“過街老鼠”。如今的他們,以“鼠人”“浪人”自居,混跡于海外社交媒體,通過惡毒的“翻譯”繼續輸出自己的扭曲心態。
“神友”逐臭而生,反華勢力卻視之為“香餑餑”。一些西方國家利用手握社交平臺的渠道優勢,建構起了一個輿論戰“武器庫”。具體到“大翻譯運動”上,“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臺”等反華媒體深度參與其中,通過“水軍”點贊、大號轉發、新聞報道等手段,將幾個陰暗角落里的“神友翻譯”捧為“輿論主流”,不斷在境外輿論場制造“熱搜”。冷眼看這一番操作,不難發現隱藏其中的新動向,那就是西方的對華輿論戰,正在由外文轉中文,大肆宣揚灌輸西方“普世價值”那一套,變為中文轉外文,散布極端言論、誘導民間仇恨對立。近年來,借由疫情溯源、“新疆棉”等不同由頭,反華勢力已多次挑釁生事,可以想見,未來這種輿論抹黑還會變換面目不斷冒頭。
我們相信是非自有公論,公道自在人心,但也要看到,輿論戰本就是外交斗爭的形式之一。我們不僅要對那些子虛烏有的抹黑堅決反擊,更要善于化危為機,在斗爭中講好中國故事。一方面,國內網絡平臺要立場鮮明、壓實責任,及時處理有害信息,封禁違法違規賬號,持續清朗網絡空間;另一方面,廣大網友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被真假難辨的外網評論區截圖帶了節奏,最終被當槍使而不自知。從長遠來看,最根本的還是積極作為、融通中外,將“中國故事”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新中國解決了‘挨打’的問題、‘挨餓’的問題,現在需要解決‘挨罵’的問題。”無論是從現實需要看,還是從長遠發展計,我們都要高度重視“正名”問題,讓“想聽內容的耳朵”聽到更加多元和真實的聲音。這是國家的戰略課題,也是每一個網民的責任。(冬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