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為自己打工,就是為未來打拼

原標題:為自己打工,就是為未來打拼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了2億人左右,選擇靈活就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一現象背后,既有客觀的外部環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年輕人擇業觀念的轉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年輕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就業之路。“直播主播”“電商運營”“電競選手”“視頻剪輯Up主”“知識付費服務提供者”這些靈活就業者,與個體商販、農民工、外賣騎手等傳統的靈活就業者存在著很大差別,他們更多地依靠互聯網時代帶來的便捷,依靠網絡流量帶來的“爆炸式”傳播效果。

這些新型的靈活就業方式,不同于傳統行業的就業形式,無需上下班,甚至無需依托特定的單位。每一個靈活就業者,都可以把自己變成“用人單位”,為自己“打工”,為自己的事業打拼。靈活就業市場已經形成了日益成熟的業態,變得更加完善,也逐漸被整個社會所接受,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

這說明現在的年輕人擇業觀念更加多元,在做職業規劃時更加自信,更加聽從自己的內心,追逐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這也說明我們的社會正在變得更加包容,觀念上的成見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所打消。

當然,與“旱澇保收”的傳統就業形式相比,靈活就業少了很多隱性的保障。靈活就業者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需要時刻保持著危機感。

以我個人為例,我從一家大型私企離職之后,做了兩年多的自由職業者。在這期間,我主要是做自由譯者,利用從業數年積累的客戶資源,基本可以保障所得收入能夠維持生活需要。另外,我也會不斷“開發”新的客戶,這樣就可以在一個客戶暫時沒有翻譯需求時,跟另外一個客戶合作,避免出現較長時間沒有客戶合作的空窗期。同時,我還兼職自由撰稿人,為一些媒體和雜志撰寫文章,賺取稿費。

換言之,很多自由職業者都會面臨著個人業務的“旺季“和“淡季”。在“旺季”時,要把握住機會,用心收獲一番,為自己接下來的路積累足夠多的資本。而在“淡季”時,難免會出現焦慮,被一種巨大的危機感籠罩著。這個時候唯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沉淀下去,豐富和提升自己,培養和打磨核心競爭力,迎接甚至創造下一個“旺季”。對于靈活就業者而言,靈活的只是就業方式,而穩定牢固的則是他們能把事情做好的實力。任何形式的自由背后都有一定的代價,對于自己所珍視的自由,他們更懂得全力以赴。

“工作是為了生活,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以什么方式來養活自己,而是以什么方式來找到和實現自己的價值,過上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李少波)

標簽: 中國青年網打工靈活就業未來社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