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帶淪為菜地,“公私不分”亟待糾治
原標題:綠化帶淪為菜地,“公私不分”亟待糾治
剛剛在25日《寧波日報》上看到的一則新聞讓我忍俊不禁,消息稱,寧波鄞州姜山鎮有一條美麗的河邊景觀步道,因為疏于監管,設施損壞嚴重,垃圾遍地,綠化帶成為菜地,地里種著青菜、蘿卜、蠶豆等時令菜蔬。有的菜地還搭著暖棚,有的外圍圈了籬笆。
2014年投資3000萬元建起的一條美麗的河邊景觀步道,現如今竟然從一只“鳳凰”淪落為“烏雞”,破敗到如此地步,著實令人痛心。看到這則新聞的當地職能部門不知作何想?慚愧否?內疚否?接下來該怎么整改?對失職部門和人員如何問責?總該有個交代吧!
我相信,新聞曝光后,一定會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會采取有力措施進行整改,讓“烏雞”再次成為“鳳凰”。我所擔心的是,整改容易,革新市民的觀念則難。
將綠地開墾為菜地的市民,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公私不分,沒一丁點公共意識。正應了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說的那句話: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他們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此種只顧效忠家族的心理實即為擴大的自私心理。所以他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
遺憾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得出的這一結論,時至今日,依然適用。由此我還想到嚴復在翻譯穆勒的《論自由》時提出的“群己權界”概念。“群”者,群體、社會公域也;“己”者,自己、個人私域也;亦即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要區分清楚。問題是,部分國人偏偏分不清社會公域和個人私域的區別,經常是將兩者混淆,甚至以后者代替或蠶食前者。這真是要命的事。
為此,我呼吁,有關部門在著手整治這條景觀步道的同時,還要聯手宣傳部門、文明辦和媒體,給市民上一堂公共精神的啟蒙課,教會他們嚴格區分社會公域和個人私域,明白什么叫公權力,什么叫私權利,總之,就是要讓他們樹立起“群己權界”概念,恪守公私界線。(王學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