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養”領域試行“沙盒監管”,值得期許
原標題:在“云養”領域試行“沙盒監管”,值得期許
不想承擔鏟屎、遛狗、梳毛、喂食等工作,又想擁有一只可愛的寵物,可以“云養”寵物;不想下地播種,又想收獲綠色蔬菜,可以在網上認養菜地……隨著“互聯網+”迅猛發展,萬物皆可“云”的“云養”項目,走入公眾視野。(3月24日南國早報)
現實生活中,受主客觀條件限制,很多人不方便或是不想直接認養寵物或種植農產品,但又想獲得相關需求的滿足,迅速發展的“云養”項目,提供了愿望實現的可能。通過直播,認養者可隨時隨地觀看自己的“云養”對象,不但能獲得心靈上的慰藉和滿足,而且還增加了對相關產品的好感和購買欲。
就目前而言,市面上的“云養”項目以盈利性為主,屬于“體驗經濟”的一種,通過為消費者提供精神體驗,獲得收益。據調查顯示,某電商平臺“云養”用戶已達到200萬人,不少消費者為此投入金錢。盡管“云養”群體愈趨龐大,但相應產業尚未形成完善的上下游生態和規模效應,有的商家只是以此作為營銷噱頭,實際上并沒有把“云養”真正落到實處。
據報道,一些聲稱提供“云養”返利的平臺,并沒有真正的線下養殖場,所謂的“云養”圖片,也都來源于網絡,其核心騙術是高額返利,利用的是消費者投機貪利心理。一些平臺則利用“云養”收獲一批“死忠粉”后,開始“帶貨”,大多用戶出于積累起來的好感和信任而選擇消費,但對商家資質、商品質量卻缺乏相應了解,遭遇商品貨不對板、質量不過關,或是商家售后不完善等情況比比皆是。
這也提醒廣大消費者,通過“云養”花錢買快樂無可非議,但小心成了被人收割的“韭菜”。作為新奇事物,“云養”可以體驗,但切忌沉溺,一旦涉及購物、投資等情況,也要擦亮眼睛,切不可“感情用事”,更不能忽視所謂“高回報”背后的高風險。
“云養”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無疑要得到一定保護,但一個社會對新生事物的包容,不應被曲解為對消費陷阱的縱容。避免消費者被當作“韭菜”,既需要壓實相關平臺主體責任,更需要有關部門在保護與監管之間,尋求最佳結合點。
面對“云養”這類新事物,有關方面或可試行“沙盒監管”機制,即首先劃定一個風險可控的區域作為“沙盒”,將“云養”平臺和商家納入其中,由監管部門對其運行全過程監管,同時實行容錯糾錯機制,既可最大化落實審慎包容的監管,為新生事物的成長創造寬松環境、錨定正確航向,又能嚴格理順“放”“管”之間的關系,杜絕將上述問題擴散到“盒子”之外,防止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管理困局。
“云養”產業方興未艾,在國外成熟應用的“沙盒監管”模式,同樣有待實踐的檢驗。從平衡保護和監管辯證關系、提高治理效能的角度來說,在“云養”領域試行“沙盒監管”,不失為一個參考思路和辦法,值得人們期許。(孔德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