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工人日報e網評】丑化群體、制造對立、販賣焦慮,營銷“三板斧”你中招了嗎?

龔先生

“女人腳臭是男人的5倍!”“把鞋子變成桑拿房!”……近日,寶潔的文案在網上翻了車。

據多家媒體報道,日前,寶潔會員中心公眾號發布文章《女人腳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聞一下!》,圖文并茂地展示了女性腳“到底有多臭”,并在文末附上相關產品連接。此舉遭到網友怒斥:“為了賣貨,連底線都不要了!”“火燒自己消費者,再餓也不該這樣!”

很快,該公司刪除這篇文章,回應稱將嚴肅整頓該賬號的運營,對文章的不當內容以及對女性的不尊重表示鄭重道歉。

寶潔事后發微博致歉

網上輿論并沒有因涉事公司的道歉而平息,有網友認為道歉缺乏誠意和反思。

網友的憤怒不是沒有道理。涉事公司在營銷文案上的翻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國際勞動婦女節期間,其旗下某品牌營銷文案就在女性身上抖機靈,在“她”的偏旁部首上大做文章。

一些網友對于此事的評論

當然,這也不是第一家企業在營銷上翻車,諸如有的醫美機構丑化平凡人相貌、將顏值與求職掛鉤,以及某些食品商制造出“兒童專用醬油”等。

拋開相關細節,其實,大家最反感的是某些企業的“吃相”難看——

“先貶損你再吃定你”,以“科普”形式夾帶私貨,把公眾和消費人群當成沒啥智商和尊嚴的傻子。

想來,相關公司在營銷上屢屢秀下線,一是因為競爭激烈,亂拳之下出昏招兒。隨著電商模式深入百姓生活,在傳統的商超實體店營銷模式之外,商家亟須開辟和擴大市場,而網絡空間則提供了更多可能。比如,有些公司花錢雇網紅主播帶貨、找素人博主“種草”等,試圖以新的營銷手段擴大公司和商品知名度,并占領更多市場份額。一些公司在營銷文案上耍小聰明,就是想提高文末產品連接的點擊量和購買量。

二是有關企業的企業文化、商業邏輯使然。在某些企業眼里,中國市場“人傻錢多”,企業并沒有真正將消費者看成地位平等的、值得尊重的一方。比如,因“看起來消費不起”而被知名品牌店歧視、同樣的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執行雙重標準等,屢屢引發消費者不滿。

某種角度上,互聯網經濟也是注意力經濟,而注意力可以轉化成一部分購買力。于是,某些深諳所謂“黑紅也是紅”流量密碼的企業,總會在“如何爆紅”上絞盡腦汁,認為哪怕自己被罵上熱搜,也是一種“收益”,甚至頻頻掄起“丑化群體”“制造對立”“販賣焦慮”這營銷“三板斧”。對此,公眾和消費者要擦亮眼睛,認清其套路,千萬別“被賣了還幫人家點錢”。

嚴厲打擊 新華社發 朱慧卿 作

不僅如此,某些企業在引爆網絡情緒后,以“道歉+刪帖+關評論區”的操作,賺取實實在在的關注與收益。對這樣的企業,我們也要多個心眼,甚至可以試試“用腳投票”,用理性消費,倒逼企業樹立起“掂量后果”的意識,并重新審視和調整對待消費者的商業邏輯。

企業營銷策略是企業文化、形象和價值觀的展示。無論大企小店,賺錢是天經地義的,但對消費群體基本的尊重,則是企業必須恪守的底線。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