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鍍金”噱頭,讓食物回歸本真
原標題:拒絕“鍍金”噱頭,讓食物回歸本真
金箔巧克力、金箔冰淇淋、金箔蛋糕,甚至還有金箔牛排、金箔壽司。近些年,部分商家為了讓所銷售的食品看上去更加高端、上檔次,開始給食物“鍍金”。而原本普通的食品,一旦披上金箔外衣,那立刻就身價百倍,甚至能以天價銷售。不過這種情況如果今后再出現,那可就是違法了。(3月20日 人民網)
自古以來穿金戴銀不僅僅是富貴的象征,更是有錢人表現美的一種方式。金銀首飾是裝飾品,但近年來,部分“聰明”的商家把這種現象創新了一種表達方式,那就是把金箔以不一樣的形狀和方式附著于食物中,讓金箔帶來的富貴感融化在顧客的口中。乍一看,是挺新鮮的,但仔細思考,這真的是一種創新嗎?不見得。商家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變換了金箔的體驗方式,但帶來的是吃在口中的危險。
首先得弄清楚金箔是什么。金箔是指用黃金錘成的薄片,由于黃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一兩純金可錘成萬分之一毫米厚、面積為16.2平方米的金箔。那么被貼上金箔外衣的食品為何不建議吃呢?其一,從營養的角度來看,金箔本身沒有營養價值,也并非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其二,金在人體內不易被消化,不會發生反應。其三,食用金箔的含金量高達99.9%甚至更多。大量食用金箔附著的食品還是有風險的,畢竟量的積累到一定程度總會帶來質的變化。
其實早在2015年,國家衛計委官網上就發布了一則“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征求擬批準金箔為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意見的函”,但最終金箔紙沒有被批準為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此外,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食品安全標準規定,金銀箔粉既不是食品生產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劑,不能用于食品生產。今年1月29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聯合印發了《關于依法查處生產經營含金銀箔粉食品違法行為的通知》,再次明確了金銀箔粉不能在食品中使用。
商家給食品“穿金戴銀”僅僅是為了提高美感嗎?當然不是。根據市場調查顯示,5元錢的冰淇淋,貼上一片金箔價格就可以番10倍,部分巧克力貼上金箔,一塊就能賣出上萬的價格。其實在網上購買類似的被查處的一瓶0.5克的金箔,價格還不到100元,但到了食品制作商家手里,經過一番改造和宣傳,天價金箔食品就上市了。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商家還干著掛羊頭,賣狗肉的生意。食物上看似鍍的金箔,實則撒的是金粉。金粉與金箔是不一樣的:金粉是銅和鋅合金的細粉,又稱為青銅粉、黃銅粉,只是在顏色上和黃金一模一樣罷了,金粉對人體的危害更大。
因此,消費者在消費時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自己練就一雙慧眼,不要被商家的“鍍金”噱頭所迷惑,凡事多問為什么。花錢買的是健康,而不是面子,更不是花錢買罪受。消費“鍍金食品”、到處炫耀,這不僅助長了奢靡之風,還得不償失。總而言之,拒絕“鍍金”噱頭,拒絕華而不實的食品,讓食物回歸本真。(李潤潤)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