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謹防“不見面治理”成脫離群眾的借口

原標題:謹防“不見面治理”成脫離群眾的借口

張玉勝

據3月14日《半月談》報道,信息化時代,各地普遍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新應用,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不見面審批”“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等新治理方式提高了效率、便捷了群眾。然而記者調研發現,一些地方由此衍生出脫離群眾的新苗頭:有的基層干部不善、不愿、不屑與群眾面對面打交道,安排工作習慣微信吼吼、處理事情經常電話問問、了解情況依賴表上看看。這種不良風氣被一些干部自嘲為“不見面治理”。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這本是適應信息化時代特征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方式,旨在提高辦事效率、便捷辦事群眾。但此舉也迎合了一些干部不敢、不愿和不善與群眾見面的心理。人們擔心這種電話里問事、網絡上辦公的“不見面治理”模式久了,極有可能滋生出新的脫離群眾現象。

這既非小題大做,更非杞人憂天,透過現實中一些群眾反映的情況即可看到某些端倪。比如,一些干部極少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農戶。即便一些人人都應參與的事情,也只停留于群里通知,結果經常出現因入群人員少或老年人不用智能手機而通知不到位的情況。

老百姓不僅是基層干部的服務對象,也是鄉村治理、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的依靠力量,群眾中更蘊含著值得干部學習的聰明智慧、錦囊妙計。身處信息化時代,固然少不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之類的工作模式創新,但對該做的群眾工作、必要的深入一線的調研,不能有所怠慢。

同樣是“溝通”,有些事情在電話里交談可能遠不及當面交流的效果,網上發出的問卷調查也往往不如下基層所了解到的情況更真實可信、豐富鮮活。

黨的一個重要政治優勢就是密切聯系群眾、依靠群眾,而脫離群眾無疑是危險的。聯系群眾、調查研究,也是基層干部的必備基本功。“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模式創新,與基層干部中滋生的脫離群眾現象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一些干部熱衷于“不見面治理”,根子還在于怕見、懶見、煩見群眾的不良心態。

矯正由“不見面治理”導致的脫離群眾毛病,首先需要增強干部的“群眾觀”,只有心里裝著百姓、行為上親近群眾,才會與群眾有感情,從而愿為其辦實事、謀利益。其次,要培養基層干部與群眾打交道的本領——有些人怕見群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話說、沒辦法,本領欠缺;其三,要通過相應的考核機制進行敦促和“倒逼”,比如,增大群眾反饋在基層干部評估考核中的權重,多聽群眾意見和建議等。

干群關系應該是一種魚水關系,不管工作方式如何創新,這種關系都不應有所改變和異化,脫離群眾的“不見面治理”必須被扼殺在搖籃里。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