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同學一題收費2元,行不行?
原標題:教同學一題收費2元,行不行?
近日,杭州市人民小學因“有償幫助”同學做作業而引發的“20元風波”,令人感慨良多。
聰聰平時做作業又快又好,開始向同學提供收費輔導服務:教一道題目,收費2元。樂樂是第一位顧客,而且一次性預付了20元,讓聰聰教他不會的題,但后來覺得題目簡單自己會做就后悔了,然后兩人開始吵架。班主任發現后,要求聰聰退還錢款,不料他當場表示不服:憑智慧賺錢,為啥要退?
老師調查后發現,“有償幫助”并不是聰聰的創意,班級里有不少同學曾收過或給過同學錢。孩子們的“生意經”到底是從哪兒學來的?老師與學生及家長交流后,才弄清了原委:學校經常組織義賣活動,很多同學認為在校園里買賣是被允許的;之前媒體報道過的大學生通過“幫同學拿快遞”成功創業的新聞,更是讓孩子們認為類似“教題收費”的行為,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之一。
孩子們的世界很單純,不能完全以成人的視角來衡量。一樁小事,沒必要上綱上線,但也不能一笑了之,背后是財商教育的缺失。同學之間互幫互助本是理所應當的分內事,不宜簡單地用金錢來衡量付出和回報。倘若連幫忙解題都要用錢解決,人與人之間情感會變得淡漠,談何同學情誼?如果對這樣的現象習以為常,會讓孩子們誤以為“金錢是萬能的”,什么東西都可以用錢獲得或者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錢解決,進而影響他們的金錢觀與價值觀。
“有償幫助”出現在校園,家庭是重要源頭。記者在杭州3所小學的中高年級段做了隨機調查,發現通過家務“按勞取酬”的孩子,每個班都有,最多的班級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有類似經歷。通過買菜、燒飯、疊被、倒垃圾、收拾房間等家務,孩子們獲得的報酬,少則每天0.5元,多則一次100元。正因如此,不少家長對出現在同學之間的“金錢交易”并沒有重視。
這個財商教育的生動素材,發人深省。財商形成的最佳時間段是青少年階段,生活中開展財商教育的契機無處不在,父母是培養孩子財商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中教導孩子既不能對金錢沒概念,更不能對金錢看得太重,一切向“錢”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我們才能遠離“教同學一題收費2元”的焦慮。(胡欣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