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讓直播帶貨消費維權“長出牙齒”

原標題:讓直播帶貨消費維權“長出牙齒”

在流量至上的直播“江湖”里,暴露出不少問題:虛假宣傳、假冒偽劣泛濫和購買流量、機器粉發言帶節奏、偷稅漏稅等現象屢見不鮮,消費者退換貨不便和維權難正在傷害著這個行業。

客觀說,近年來紅火起來的短視頻平臺為群眾的娛樂休閑、商家銷售宣傳等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但在這種新消費模式下,如何規范直播帶貨、促進行業良性發展,如何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需要社會廣泛關注。

實際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廣告法、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等法律法規對網絡銷售行為作出了明確規定,包括相關經營主體應履行的法定義務和責任。但是,不同于線下實體店銷售和傳統電商平臺銷售,直播帶貨產品的可追溯性和經營主體的規制難度都較大。目前,我們尚不能像應對傳統非法經營行為那樣將其違法形態全部納入監管范圍,這也加大了虛假宣傳、假冒偽劣產品在直播帶貨中出現的可能性。

一些虛假宣傳視頻的點擊量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面對視頻下面網民的留言批評,相關責任主體顯得行動有些遲緩。如何借助網民的“眼睛”及時發現虛假廣告,形成良性互動,是平臺和監管部門需要認真加以解決的重要問題。

面對一些“頭部主播”直播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消費者維權難的現象,一些省份已經開始利用公益訴訟維護消費者權益。

今年1月14日,河南省消費者協會針對“辛巴直播帶貨即食燕窩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舉行訴訟情況新聞通報會,披露辛巴直播帶貨“假燕窩”已被河南省消費者協會起訴到法院。這被稱為國內第一例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是規范直播帶貨行為、治理電商直播新業態、嘗試解決“網紅直播帶貨銷售模式”法律問題的典型案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面對新形勢,相關部門應參考實際案例完善法律體系,并注重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力量,重新思考新的監管方式、手段,真正從法律和技術層面讓虛假宣傳、假冒偽劣產品無處遁形,讓直播帶貨消費維權“長出牙齒”,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張英)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