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有形:去民間美術中感受春意
原標題:國風有形:去民間美術中感受春意
民間美術體現了廣大百姓最為樸素的精神訴求與審美表達,在與自然長期打交道的過程中,勤勞而智慧的勞動人民就地取材,因勢利導,在民俗生活中創造出了多樣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和內容。
中國民間藝術深深地根植于具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土壤之上,它帶有泥土的芬芳和百姓最為質樸的情感。早在三千多年前,先民就注重通過收集民間的詩歌而了解民風,《詩經》中的“國風”匯集了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的民間詩歌,其內容表達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生活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在民間的藝術形式中,不僅有詩歌,還有如山花爛漫般的各種民間美術形式,它們是有形之國風。這些多樣的民間藝術形式,形成了中華民族本原文化的基本內容,成為我們民族共同的精神記憶。中國美術館從建館初期就注重民間美術的收藏工作,這一傳統來自延安時期魯藝美術工作者對于民間藝術的重視。近六十年來,在幾代人的努力下,中國美術館共收藏了約6萬件幾乎涵蓋所有品種的造型類民間藝術精品。這些民間美術作品是中華民俗文化的物質形式,它們在國家美術殿堂共同構筑了浩瀚的民族文化的精神海洋。在壬寅虎年新春之際,中國美術館從眾多館藏民間美術作品中精選160余件套,涵蓋年畫、剪紙、皮影、彩塑、風箏等品類匯聚成展,以此納福呈祥,迎接新春的到來。
今天,我們欣賞這些“土生土長”的造型,對話的是在大地上勞作的吾土吾民。這些作品通過鮮明的色彩,樸野的形式,精巧的制作,敘說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故事。中國文化中選取十二種動物作為生肖,形成每一個中國人出生年份相對應的時間秩序,因而在民俗生活中,這些動物形象成為民間美術中最為常見的表現內容,尤其是以“虎”為主題的民間藝術形式品類多樣、琳瑯滿目?!盎ⅰ弊鳛榘佾F之王,在與中國老百姓長期共存中,形成了特有的中華虎文化,它既是避邪鎮宅的神獸,成為民間生活中保護平安的瑞獸形象,也象征著生命之中不斷升騰的虎虎生氣。各種民間美術形式中的虎形象,不僅構成“百虎鬧春”的熱鬧景象,還向我們展示了民俗生活中老百姓趨吉避兇的文化心理。
中國先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根據天地運行之規律來體認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而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其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春天的節氣對于農耕時代的先民們有著特殊的意義。“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是生命生長的萌動之力,是萬物復蘇、播種希望的重要時令。對于“春”的期盼與生活的幸福祈愿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活中,同樣也以造型的方式體現在精彩紛呈的民間美術之中。人們以年畫的方式迎接春節的到來,以剪紙的形式烘托節日的喜慶,以彩塑的手法再造愉悅的世相,以風箏的放飛感受春風浩蕩,在皮影中品讀人生的春秋,在玩具中體驗未泯的童心。風蘇萬物,綠染大地。美的萌動,藝術的創造,是人民內在的潛能,像春綠時時生發出靈感的萌芽,點綠生活的春風。在廣博的中華大地上,無論何地的民間美術,也無論何種形式的審美存在,它們在呈現勞動人民心靈手巧的手藝之外,其核心內容無不表現為勞動人民對于自然世界的敬畏,對于美好生活的祈愿,對于內心精神世界的抒發。
當工業文明逐步代替農耕文明的時候,這些根植于農耕生活而創造出的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形式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在非遺時代,民間美術的傳承、發展、保護與研究成為新的時代課題。然而,無論時代如何巨變,民間美術中所呈現的形式與內涵永遠是中華民族最為深層和本源的精神記憶,這種記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是我們每一個人揮之不去的鄉愁,更是我們今天尋找文化自信最為重要的文脈源泉。
(吳為山,作者系中國美術館館長)
標簽: